以秒计时接吻的岁月:好莱坞电影审查往事

以秒计时接吻的岁月:好莱坞电影审查往事

1942年。一个叫做霍华德·休斯的导演,在美国电影协会的办公室,对着电影审查员们,陈列了七幅女性胸部特写照片。

旁边,一个大学教授拿着规尺,煞有介事地逐个丈量这些照片里女性胸部的各项尺寸。

面对手握电影生杀大权的审查员,霍华德·休斯试图不容辩驳的测量数据,进行严谨的“数学论证”。

他只想证明一点:

我的电影里女性的胸,并不比别的电影里大。

?

电影:飞行家(2004)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这一幕出现在霍华德·休斯的传记片《飞行家》中。

审查人员认为休斯的电影《不法之徒》中女主角的胸部“过于亮眼”,不准其上映。

在当时,女性的“胸部尺寸”仅仅是电影人需要与审查人员搬上台面仔细说道的诸多问题之一。

在那个年代,因为严苛的电影审查法规,无数荒诞的场面在各个电影的片场上上演。

导演甚至需要为演员的吻戏掐秒表计时,因为法规规定电影中“接吻不得超过三秒”。

如今,这段历史已经逐渐被淡忘.

提起美国电影审查,可能有的人会想起电影协会,想起分级制度,但大概更多的人会问:

“什么?美国电影还有审查?”

事实上,美国电影不仅现在有审查、以前有审查,

而且以前的审查,足以让如今我们津津乐道的“总局剪刀手”相形见绌。

现在,这部叫做《海斯法典》的电影制作准则已经成为了电影史名词。

但是在上世纪二十到六十年代,它是悬在每个电影制作者头顶上的利剑。

01.

起初,我没有说话

故事要从十九世纪末开始说起。

彼时的美国结束了南北战争,百废待兴。

工业加速发展,对劳工的需求日益增长。大批移民涌入美国。

尽管移民意味着多元文化。但在当时的美国,并非所有人都乐意看到多元文化的存在。

1888年,《帕克杂志》刊载的一幅表现移民抢夺美国人工作的漫画

对于当时美国的社会主流群体:清教徒来说,这些怀揣美国梦来到这片土地上的人,满脸都写着三个字:

“异教徒”。

几百年前正是对异教徒的恐惧让他们离开欧洲,来到新大陆。眼下这帮人又追过来了,气势汹汹。

随着无数张要吃饭的嘴一起飘洋过海而来的,是无数个装满异端文化的脑袋。

在清教徒们看来,这些脑袋里装满了色情、暴力、酗酒等人类的一切不良习惯。

在清教徒的主导下,一波波以“社会整风”为目的的舆论运动开始兴起。运动从大家的公敌:淫秽色情开始。

他们开始焚烧淫秽书籍,邮政人员可以随意扣押被认定为“色情”的书刊。

后来,这场“整风”越来越极端,并且逐渐被扩大到别的领域。

19世纪成立的“纽约镇恶协会”标志。这一组织是一系列焚书行为的主持者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运动愈演愈烈。

著名的美国禁酒法令即是在这一时期颁布的。

法如其名。全国禁酒。不仅禁止消费酒类饮料,甚至连私人持有酒精都是违法的。

起初,他们焚书。接着,他们禁酒。

时值好莱坞电影方兴未艾的年代,电影工作者们也嗅到了弥漫整个美国的风雨欲来的空气。

禁酒查缉人员正在销毁私酿酒

后来,他们开始攻击电影。

不过,清教徒们面对电影的舆论攻势转向,有一个明确的导火索。

这件事情发生在1921年,一个倒霉的喜剧演员身上。

罗斯科·阿巴克尔。在二十年代,他是几乎与卓别林、基顿齐名的喜剧演员。

他的演绎事业如日中天,开了自己的公司。

但如果去互联网查找这个演员的演出作品,你会发现,

他的演艺生涯在1921年、时年34岁时戛然而止。

百度百科中,罗斯科·阿巴克尔的词条

1921年9月,阿巴克尔陷入了一场谋杀丑闻之中。

一位女演员弗吉尼亚·拉普在他的聚会中死亡。

拉普的同伴声称阿巴克尔强奸了拉普,阿巴克尔百口莫辩。

事实上,拉普死于慢性膀胱炎。

讽刺的是,如果没有禁酒令,聚会中的拉普也喝不到那杯使她膀胱炎发作的劣质假酒。

1921年11月,阿巴克尔和他的律师在一次审判中

尽管最后法律证明了阿巴克尔的清白,但舆论对阿巴克尔的声讨并未因此结束。

因为阿巴克尔已经在媒体的宣传中成为了一个花花公子,一个酒池肉林的恶棍。

人们愤怒的呼声此起彼伏。他们的靶心逐渐从阿巴克尔扩大到整个电影界。

人们开始呼吁政府加大对电影的审查力度。

就在这样的关头,美国电影协会正式成立。

美国电影协会(MotionPictureAssociationofAmerica)

协会由当时美国的六大电影公司组建。

出于对联邦政府权力扩大的敏感,他们建立了这一协会,目的在于规范电影制作,以“自我审查”代替“官方审查”,成为一堵挡在电影工作者与联邦政府审查部门之间的墙。

电影工作者们以为,电影协会将是把他们从舆论苦海中解脱出来的救星。

02.

“坦白说,

我他妈根本就不在乎。”

美国电影协会的首任主席,威尔·海斯,在此之前曾任邮政总局局长。

威尔·海斯不喜欢看到政府权力日益壮大。他也曾公开反对官方电影审查。

1925年,关于威尔·海斯反对官方审查的报道

对于他来说,他所迫切渴望找到的,是一套可以用于自我审查、又能满足清教徒苛刻眼光的法规。

在教会人员的协助下,丹尼尔·A·洛德神父起草了一份用于规范电影拍摄的《准则》,递交给了威尔·海斯。

1930年,威尔·海斯看到这份天主教人士起草的准则后,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看到它时,我的眼珠几乎冒出来。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海斯法典》封面

来看看这份后来被称为《海斯法典》的准则,究竟写了些什么。

首先,海斯法典罗列了“三大原则”

一,不得制作降低观众道德水准的电影。不得让观众对罪行、不法行为、邪恶产生同情。

二,应宣扬正确的生活方式

三,不得嘲弄法律、不得嘲弄人性、不得嘲弄自然。不得让观众对违反此条的行为产生同情。

听了这三条总则,是不是觉得好像是稍微严苛了一点,但也没那么严重?

别急。

·禁止裸露和挑逗性舞蹈·犯罪方法(例如纵火、走私)不应被明确展现

·禁止嘲弄宗教。神职人员不得被刻画为喜剧人物或恶棍。

·禁止提及性变态。如同性恋、性病。禁止描述分娩。

·必须维护婚姻和家庭的神圣性

·禁止展现流产

·禁止展现毒品,禁止在情节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展示酒类

·禁止使用令人反感的单词和短语

·谋杀场面不得详细展示杀戮的残酷·报复是无理的行为

……

条例还有很多。但仅仅这几条,估计就已经让现在百分之八十的电影没办法拍了。

在这种法典的规范下,银幕上只能出现情操高尚的道德卫士。

1922年,一幅表现“威尔·海斯拯救电影界”的漫画

有一说一,海斯法典并非所有条例都是糟粕。

其中也有“禁止展现儿童的性器官”、“禁止种族歧视”,这些条例放到现在都是有道理可讲的。

但是更多的,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宗教思维的严苛禁令。

用现在的眼光看,这是一部充满了偏见的法典。

里面很多条目,甚至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譬如海斯法典禁止展现异族通婚,还把同性恋归到“性变态”的范畴中。

可想而知,在这套体系的限制下,

《肖申克的救赎》不可能出现(对罪犯的同情),

《美国美人》不可能出现(婚外情、同性恋),

《泰坦尼克号》不可能出现(婚外情)

现在各大电影榜单的TOP250估计有一大半放在当时都会被毙掉。

在当时,海斯法典让电影人和观众苦不堪言。

第一部受到海斯法典审查的电影,是约瑟夫·冯·斯登堡导演的《蓝天使》

蓝天使(1930)导演:约瑟夫·冯·斯登堡

电影讲述了一位大学教授和女演员的爱情悲剧。

这部电影捧红了玛琳·黛德丽,但是却惨遭删减和禁映。

“宣扬暴力”的黑帮片,也是海斯办公室里的常客。

《疤面煞星》、《小凯撒》,这些讲述黑帮大佬的发家或覆灭史的电影,更是违反条例的重灾区。

疤面人(1932)导演:霍华德·霍克斯/理查德·罗森

除此以外,引进电影也难逃海斯法典的控制。

意大利名导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放大》,就因为其中裸露的片段在美国禁止放映。

海斯法典用宗教的条条框框,束缚住了电影这一以还原物质现实为己任的艺术。

这在电影工作者们来看是不可接受的。

很快,电影界人士们开始陆续反抗《海斯法典》。

好莱坞电影工作者们高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海斯法典的逼迫下,体现得淋漓尽致。

著名导演希区柯克,就是一位与《海斯法典》缠斗多年的老兵,

他玩弄审查人员的骚操作数不胜数,堪称“过审小王子”。

希区柯克

《海斯法典》里明确规定了不能出现杀人场面。

对一个拍悬疑片的来说,这无异于被砸了饭碗。

但在《惊魂记》中,希区柯克巧妙利用自己对镜头和心理学的理解,把审查人员耍得团团转。

《惊魂记》中最经典的一场戏,便是“浴室谋杀案”。

一个女受害者正在洗澡,凶手突然闯入,持刀捅死受害者。

2015年,由AdamRabalais根据这一著名场景重新创作的《惊魂记》海报

审查人员看完电影后,当即约谈希区柯克,说这场戏严重违反条例,不许上映。

希区柯克则是冷静地反问审查人员:“你确定你在那场戏里看到杀人的镜头了吗?”

审查人员言之凿凿,认定那场戏就是有表现杀人场面的镜头。

但其实,无论找来这部电影把这场戏看多少遍,观众能看到的只有:

凶手的黑影、

女主惊恐的神情、

刀尖从女主的身边划过、

下水道管的水流。

没有一个镜头直接展现了女主被捅死。

希区柯克依靠镜头形成的强烈的心理暗示,让观众以为自己看见了一场谋杀。

现如今,电影里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都是大家习以为常的画面。

但是放在当年,想拍一场这样的谋杀案,光是构思分镜头就够让导演抓耳挠腮半天的了。

希区柯克在片场(图源:豆瓣词条)

如果说《惊魂记》让审查人员输得心服口服,

那么希区柯克的另一部作品《美人计》,则是完全不加掩饰地嘲讽了海斯法典。

海斯法典规定,电影中的接吻时长不得超过三秒。

而《美人计》里希区柯克硬生生是拍了一段两分钟的吻戏,并且让审查人员无刀可剪。

这两分钟的吻戏里,男女主角每吻一下,便停下来说一句话,

再接着吻一下,再说句话,说完接着吻。

每个吻的时间被精确控制在三秒内。

美人计(1946)导演:希区柯克

看着这样绵长火热的耳鬓厮磨,审查人员只有无能狂怒的份

——真的没有一个吻超过了三秒。

在《后窗》中,希区柯克还巧妙地利用障眼法,

成功地把一个“裸露镜头”送上了大银幕。

《后窗》讲述了一个有偷窥癖的男人的故事。

一场戏中,镜头里出现了男主家对面楼里一个不穿上衣跳舞的舞女。

(此处应有剧照,因尺度过大,请自行脑补。)

这个舞女成功转移了审查人员的注意力。

兴奋的审查人员估计满脑子都是“这下终于把这小子搞黄色抓了个现行”

而没有一个人注意到,这场戏里其实还有个衣冠不整的女友在主角的家里正大光明地走来走去。

这样的尺度,在当时已经算是“裸露画面”了

其他的电影人,虽然不像希区柯克这样身怀绝技,

但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海斯法典sayno。

《乱世佳人》中,主角的最后一句台词:“坦白地说,亲爱的,我他妈根本就不在乎。”让制片人大卫·奥·塞尔兹尼克付出了5000美元罚款的代价。

塞尔兹尼克毫不后悔,他执意留下这句台词。

或许是因为,这句话也是他想对海斯法典说的:

“坦白说,我他妈根本就不在乎。”

03.

遗产

从3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发生了很多事。

终结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战争,经历了一触即发的核危机,登上了月球,眼看着“伟大的一代”逐渐退场,“垮掉的一代”登上舞台……

不止是美国,整个世界已然面目全非。

但是无论外面发生了什么,海斯法典这一乌云却岿然不动地笼罩着好莱坞。

这一系列法典所限制的并不仅仅是电影。

某种意义上说,海斯法典是那一时代美国清教徒对他们心目中的美国的刻画。

而这样的美国,早已在历史车轮轰轰烈烈的运转中不复存在了。

60年代,性解放运动的东风,趁着越南战争期间人们反政府情绪严重的契机,从欧洲吹到了美国。

性解放运动时期的美国青年

在性解放的大旗下,同性恋平权运动、女权运动如雨后春笋从这片大陆上冒出来。

而受到这一社会思潮冲击最大的群体,无疑就是清教徒。

回过神来,这些烧过书、禁过酒的清教徒突然发现:

自己正逐渐从这个国家的话语权宝座上跌落。

除了社会转变以外,当时的娱乐行业还发生了另一件事:

电视的崛起。

60年代,小荧幕似乎比大银幕更受欢迎

电视对电影的冲击是巨大的。

早在四、五十年代,电视的兴起就已经让电影的上座率下降了50%。

而到了60年代,这一危机对电影行业来说越来越严峻。

如果不太能理解当时的电视到底是怎样冲击电影行业的话,可以看看今年的《囧妈》事件。

当下网络平台对传统院线的冲击,正和当年美国电视对电影的冲击如出一辙。

如果可以在家躺在床上看电影,谁还会花钱去看大银幕呢?

要想在这股潮流下生存下去,好莱坞必须做出改变。

电影《好莱坞往事》中60年代末的电影院,正在上映《罗密欧与朱丽叶》

1966年,威尔·海斯的名字早已成为历史。

美国电影协会已经改朝换代了两次。

时任主席杰克·瓦伦丁,主张废除海斯法典这一清教徒价值观产物,为电影行业注入活力。

1968年,海斯法典正式废除。

同时,“新好莱坞”电影运动正逐渐兴起,无数耳熟能详的佳作在这一时期诞生,无数光辉闪耀的姓名在这一时期被载入史册。

《毕业生》

达斯汀·霍夫曼主演

《教父》

弗朗西斯·科波拉导演,阿尔·帕西诺主演

《出租车司机》

马丁·斯科塞斯,罗伯特·德尼罗

……

这一时期诞生的导演和作品,不像希区柯克那样年代久远。

直到今天,他们都依然在发挥光热。

《爱尔兰人》

马丁·斯科塞斯,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

一个时代已经结束,海斯法典已经成为往事。

但是,在海斯法典的灰烬中,一个全新的制度涅槃而生。

海斯法典的这一遗产,构成了当今美国电影里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分级制度。

美国电影现行的分级制度十分完善:

G:一般观众。老少皆宜,所有人都能看。

PG:建议家长指导。也就是“儿童须在家长陪同下观看”。

PG-13:13岁以下儿童建议家长指导。

NC-17:17岁以下不得观看。

R:限制级。未成年人不得观看。

这是一套更加成熟的分级体系。

在这样的分级体系中,你可以去看迪斯尼公主边跳边唱,也可以去看机枪扫射血肉横飞,成人儿童两开花。

海斯法典已经成为历史名词,那个费尽心思与审查人员斗智斗勇的漫长岁月,现在已经成为了好莱坞电影人回忆往事时的笑谈。

说来神奇。那段漫长岁月却在在日后电影史的总结中,被称为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除了前文提过的希区柯克、乱世佳人,

无数“经典好莱坞”的作品都是在海斯法典的阴影下诞生的。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过度的电影审查会限制电影工作者的创作力,似乎一直是观众们心中的共识。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并非如此。

在那样严酷的审查下,创作力非但没有被限制,反而以另一种形式迸发了出来。

或许这正说明,

真正能够发光的艺术,是没有笼子能关得住的。

-END-

公众号:阁楼影集LoftFilm(ID:loft-film)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