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用卡脱媒的信息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信用卡脱媒,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办理pos机请添加微信18127011016

本文目录一览:

  • 1、什么是“金融脱媒”?

  • 关于信用卡脱媒的信息2、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都有哪些影响
  • 3、最后一步如何迈出

什么是“金融脱媒”?

“脱媒”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

“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在英语中被称为“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

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

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业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等)也会导致金融脱媒。因此,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扩展资料

“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主要有:

1、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

2、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

3、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较大发展机会。

4、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咨询类中间业务前景广阔。

5、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

6、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大有可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金融脱媒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都有哪些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融资中介功能产生明显冲击。

从贷款投放角度看,随着股票、基金、债券、信托等市场的发展,企业获取资金支持的渠道多样化,大型优质企业在融资市场上具有更高的议价能力,可以选择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企业可以根据综合比较各种融资渠道的交易成本、融资成本和综合收益,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因此,金融脱媒的深化引起了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原来属于不同金融子市场的金融机构开始产生业务交叉和竞争,尤其对商业银行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贷款业务产生了巨大冲击。

(二)盈利增长放缓趋势加速显现。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总量效应。贷款规模相对下滑导致贷款利息收入总量相对下降;二是价格效应。金融脱媒致使商业银行优质客户流失,议价能力降低,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粗放式经营、扎堆“垒大户”的尚未根本转变形势下,将直接导致存贷款利差缩小,进而影响盈利能力;三是成本效应。优质客户的流失倒逼商业银行转向中小企业客户,而由于中小企业客户具有规模小、分散经营的特点,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信贷风险的管控成本上升。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尤显不足。

金融脱媒导致商业银行的部分优质客户流失,为了做大资产规模,银行会选择资质相对较差,收益相对较高的客户,从而抬高了银行的整体风险水平。此外,为了维持一定的利润增长,商业银行通常试图寻求其他的业务模式和产品,甚至采取不审慎的经营方式选择高风险的客户和产品。总的来说,金融脱媒倒逼商业银行调高风险偏好,在客户定位上由低风险、低收益客户向高风险、高收益客户转移,造成风险积聚和增加,同时衍生出一些新的风险。针对此种状况,商业银行传统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水平已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要求,尤其在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管理及贷款定价管理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四)信息技术加剧了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不断深化,第三方支付日渐壮大,同时许多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企业借助其广阔的交易平台和庞大的交易数据开始涉足小企业借贷。互联网的扩张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打破了传统行业经营模式。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金融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已经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形成直接冲击。由于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信息和技术优势,使其实质上承担了资金中介和信息中介的功能,并在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提供流动性、缓解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与商业银行相似的金融属性。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冲击通过商业银行实现金融活动的传统方式,使得商业银行不再是客户办理“存、贷、汇”业务的唯一渠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推动了金融脱媒的深化,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使得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尤其必要。

最后一步如何迈出

最后一步如何迈出?

近段时间,商业银行部分业务板块和条线进行子公司改革试点的消息甚嚣尘上,不少媒体分析称,信用卡有望率先实现法人独立经营。

自2002年部分银行尝试信用卡事业部制改革以来,信用卡业务经历了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信用卡业务事业部制改革已经逐步走向深入,但业内人士认为,从事业部制到子公司制,仍有许多问题待解决。

信用卡拆分呼声最高

相比于人、财、物相对独立的事业部制,子公司在法律层面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中金公司表示,理财、信用卡、私人银行等业务较为市场化,被纳入现有银行体系作为一个部门运作,在机制、薪酬等方面都不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有业内专家分析称,若监管部门有意推动子公司制改革,在银行现有业务结构中,相比于理财和私人银行业务,信用卡业务的事业部特质最为明显,可能成为最早被分拆的业务之一。

不过,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信用卡、理财等业务拆分后以子公司运作,虽然是监管部门鼓励的大方向,但目前仍待监管政策的正式落地。

不过据记者了解,目前多家银行均暂无信用卡子公司制改革的计划。浦发银行(600000,股吧)高管日前在业绩发布会上称:“目前没有分拆成立子公司的特别打算。去年按照栅栏原则单独成立了资产管理部门,下一步如果银监会支持,独立出去持牌的可能是有的。”

多年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

信用卡业务是银行各业务条线中最早以专营机构或直属机构运作的,从2002年开始,各家银行的信用卡中心纷纷成立。工行、建行的信用卡中心都于当年成立,是总行内部相对独立核算的专业化经营机构。

此后,信用卡业务历经十余年的高速增长,尤其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压力下,由于信用卡业务既能带来利息收入,又能带来手续费等非息收入,不少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信用卡被视为重要的中收增长点。

工行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17日,工行信用卡发卡量已经达到1亿张,客户数达6697万户,年消费额达18830亿元,是2002年牡丹卡中心成立之初的84倍;贷款余额更是激增到3662亿元,比2002年翻了263倍。

其他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无论是发卡量还是消费额也都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农行2014年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农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5138.36万张,信用卡全年消费额9943.92亿元,较上年增长23.3%。中行去年末信用卡累计有效卡量4786.94万张,同比增长14.25%,信用卡消费额达1.34万亿元,同比增长31.17%。

信用卡发卡量和消费额稳定增长带来了信用卡业务收入的持续增加。农行去年末个人卡透支2228.6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85.35亿元,增长14.7%。工行去年末信用卡透支增加591.1亿元,增长19.2%。

同时,近几年国内银行不断拓展信用卡中间业务收入,分期业务和收单业务是其主要来源。农行去年末银行卡手续费收入192.79亿元,较上年增加33.50亿元,增长21.0%,成为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中增长最快的项目,农行称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银行卡分期业务增长较快。

架构改革一波三折阻力尚存

正因为信用卡业务相对“独立”较早,且业务发展较成熟,业内不少分析认为,信用卡或成为最早拆分的业务条线。

但据记者了解,不少银行信用卡部门组织架构改革也经历了一波三折。2002年开始的信用卡事业部改革对信用卡业务的高速发展功不可没,事业部在激励上机制灵活,且整体风险、策略可控,因此是各大银行成熟业务的首选架构设计。

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据记者了解,多数银行信用卡中心目前虽然是独立核算,但并不是人事完全独立,事业部与银行之间没有建立起真正的防火墙,部分资金也仍按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价格从总行拆借。

有些银行的信用卡部由于事业部制改革未达到预期效果,几年后又被重新调整回职能部门。据有关媒体报道称,浦发银行高管近期表示:“原来信用卡比较独立,和花旗合作,走了几年不是太理想,又转回来了,信用卡目前不会有别的考虑。”

实际上,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事业部制就是向子公司制的过渡阶段。但是信用卡业务十年的架构调整历程,让不少业内人士对于拆分信用卡部门持谨慎态度。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银行信用卡成立单独的子公司制来运营在技术上已不存在多大障碍。但是在管理上,分拆最大的障碍在于,这些业务都依托银行母体特别是分支行的渠道。但是在管理上与分行分部的业务关系和边界怎么划分,这也是当年事业部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信用卡业务拆分后,发卡以及挂失、补办等依然需要借助网点的渠道,但从行内部门转移到行外子公司后,这中间涉及到部门进行资源共享和协同、不同条线之间的协作和定价以及考核都要面临重新调整。”一位银行人士告诉记者。

但应该看到,部分银行信用卡事业部制改革已经在逐步走向深入,有些银行信用卡中心已经开始探索按照市场价定价从总行拆借资金,不按照行内FTP定价,从而使事业部人、财、物权的独立性越来越强,银行的风险隔离机制也更加牢固。

更重要的是监管层的态度。民生银行(600016,股吧)早在2008年提出设立全资信用卡公司,注册资金16亿元,但并未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复。不过今年监管层的态度发生变化,监管层表示,2015年将积极推动银行业务管理架构改革,其中一个课题就是探索部分业务板块和条线子公司制改革。

除此之外,对于目前分拆建立子公司在法律政策方面也有阻碍。有业内人士表示,按照现有法律规定,商业银行不能投资非银机构,因此现阶段商业银行尚不能实现分拆资产独立成立子公司。“但《商业银行法》留了一个口子,就是注明了”国务院另有规定的除外”,也有可能今年监管层以试点的形式尝试进行子公司制改革。”该人士表示。

关于信用卡脱媒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