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applepay付款

如何使用applepay付款

首先,绑卡的速度可能稍微有点慢,用时1分钟—3分钟。正常的绑卡流程,大家可以参照这样滴顺序,首先打开Wallet,找到右上侧的“+”里“设置Apple Pay”的选项,点击继续。然后是输入信用卡信息。

一般来说,输入银行卡信息有三种方式:

一是注册苹果账号时,锁定的银行卡,可以作为默认的银行支付账户,其中一个选项就是“已存档的卡片”,只需要再输入安全码,就可以立即完成绑定;

二是通过相机来获取银行卡信息;

三是手动输入卡片信息。

大家要注意了,在输入银行卡信息后,就会接到银行发来的短信验证码,输入这个验证码后,将激活卡片,这算是完成整个Apple Pay的注册过程。卡片激活之后,Apple Pay就可以使用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绑定的银行卡上限为8张。最后一张银行卡是系统默认的支付卡。如果你想更改默认支付银行卡,只需要手动拖动就可以变换卡片位置。

当然了,对于那些有Apple Watch的粉丝来说,直接可以通过配对,将Apple Pay同步到Apple Watch上。

接着,就是指纹验证付款了。这里又分为线上Apple Pay支付,和线下Apple Pay支付。

关于线上的,举个例子,如果用大众点评,找到“Apple Pay秒杀专区”,点击进去,“小肥羊”、等品牌套餐的右下角都会有一个“Pay”的图标,点击这个图标,就会跳出一个支付界面,手指按上HOME键,完成“Touch ID支付”,订单就成功了。

无论是买电影票,还是租车,只要是线上支持Apple Pay的,都是同样的操作手法,只需指纹验证。

再来说说,线下的Apple Pay支付,这个更简单了,只要有“欢迎使用Apple Pay”和“欢迎使用云闪付”的小广告牌字样的,基本都是可以用的。比如,你去支持的商店里买了一杯咖啡,你无需再拿信用卡,也无需再登陆支付宝,打开扫码界面了。只需要,拿出手机,把手机靠近POS机大约1CM的位置,只需用手指按HOME键,完成指纹认证,支付就完成了。

Apple Watch的支付过程更加夸张,只需把Apple Watch边上的按钮按两下,出现了一个银行卡的图案,只要靠近并对准POS机,支付就完成了。

请注意,以上支付不需要网络信号支持!以上支付不需要网络信号支持!

也就是说以后买东西,只需亮一下手机,支付就能完成,不用开流量,不用打开任何界面,比支付宝还方便快捷。

体验过的人,都说有种被莫名抢劫的感觉!

对,那酸爽,就是这种感觉!

虽然支付很快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银行卡都都支持的。也不是所有的苹果手机都支持的,据说至少要是5S,版本也要更新到最新版。

最后,说说首批支持Apple Pay的银行卡,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上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照着这种情况发展,以后出门真的是只要一个手机就够了。只要有“银联云闪付”标示的地方,都可以使用Apple Pay来支付,关键是原则上不需要网络或其他信号支持。

以前大家都说刷信用卡买东西往往控制不住手,因为看不到现金,所有没有概念。

一、applepay就是云闪付吗

Apple Pay与云闪付没有关系,两者都是支付工具,但不是同一个产品。Apple Pay,是苹果公司在2014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发布的一种基于NFC的手机支付功能,于2014年10月20日在美国正式上线。云闪付由中国银联携手各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等产业各方共同开发建设、共同维护运营的移动支付APP,于2017年12月11日正式发布。扩展资料:一、Apple pay的注意事项1、一个苹果设备上最多可申请8张基于不同实体卡的ApplePay卡片,可以在任意三个设备间使用不同的8张卡,或者混用。2、删除Apple Pay中的银行卡的情况:注销iCloud、移除密码/TouchID、抹掉iPhone上的所有内容和设置,如果仅更新iOS软件版本,则不会对Apple Pay中的卡片产生影响。3、Apple pay支付时需输入银行的支付密码。二、出现“云闪付”交易失败的原因1、手机的NFC功能未开启。2、未通过手机银行客户端设置“默认”状态云闪付卡,仅有“已激活”、“未激活”或“已挂失”状态云闪付卡,则POS终端无法感应到云闪付卡信息, 交易失败。 3、绑定实体卡或云闪付卡为“挂失”、“销卡”等不正常状态,云闪付卡无法交易。4、有的银行会规定不用手机连接网络,可最多完成5笔或者10笔交易(有个别银行甚至做的app要求每次都要联网),超过不联网交易限额的笔数后则交易失败,需要重新连接网络下载密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Apple Pay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云闪付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