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银行卡产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的银行卡产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1、我国的银行卡产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我国银行卡产业20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至90年代初期,为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90年代初期至1996年初,为各行大中城市分行独立发展银行卡业务阶段。这一阶段,金卡工程启动。

我国的银行卡产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2001年底,为我国银行卡逐步实现联网通用阶段。

第四阶段:2001年至今,为我国银行卡联网通用深入发展阶段。

2、我国第一张银行卡是什么时候由哪家银行发行的?我国第一张真正的贷记卡是什么时候由哪家银行发行的?

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中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

1995年3月,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我国第一张真正的贷记卡--广发信用卡。

二、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详细简绍一下万分感谢

展开全部中国银联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中国银行卡组织,成立于2002年3月,总部设在上海。中国银联成立以来,顺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用卡需要,牢记历史使命,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银行卡组织的职能作用,推动我国银行卡产业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使我国发展成为全球银行卡业务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处于银行卡产业核心和枢纽地位的中国银联,对银行卡产业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各银行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系统之间互联互通,进而实现银行卡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在建设和运营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的基础上,中国银联推广统一的银行卡标准规范,提供高效的跨行信息交换、清算数据处理、风险防范等基础服务;通过成员机构组成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委员会、市场发展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借助制定和推广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入网标准,统一成员机构的银行卡跨行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形成银行卡产业资源共享机制和自律机制,促进市场主体之间业务联合、资源共享,推动银行卡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同时联合商业银行,创建银行卡自主品牌,推动银行卡产业自主科学发展,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我是知道行家;希望你对我的回答满意,欢迎采纳,追问。

三、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是怎样?

搜狗百科摘要:银行卡是指经批准由商业银行(含邮政金融机构) 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银行卡减少了现金和支票的流通,使银行业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银行卡自动结算系统的运用,使这个“无支票、无现金社会”的梦想成为现实。

一、银行卡和信用卡发卡数量

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73.85亿张,环比增长2.75%。其中,借记卡在用发卡数量67.26亿张,环比增长2.69%;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6.59亿张,环比增长3.36%。全国人均持有银行卡5.31张,其中,人均持有信用卡0.47张。

二、银行卡交易规模

2018年第三季度,全国共发生银行卡交易6554.19亿笔,金额214.2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59%和15.23%。其中,存现业务19.41亿笔,金额14.44万亿元;取现业务34.86亿笔,金额13.95万亿元;转账业务235.64亿笔,金额161.77万亿元;消费业务264.28亿笔,金额24.05万亿元。银行卡渗透率为48.99%,环比上升0.02个百分点;银行卡人均消费金额为1.73万元,同比增长35.32%;银行卡卡均消费金额为3 256.06元,同比增长20.06%;银行卡笔均消费金额为909.91元,同比下降19.42%。

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银行卡授信总额7为14.69万亿元,环比增长5.05%;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为6.61万亿元,环比增长5.68%。银行卡卡均授信额度2.23万元,授信使用率845.03%。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880.98亿元,环比增长16.43%,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34%。

移动支付业务量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第三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 452.36 亿笔,金额 592.43 万亿元。其中,网上支付业务 148.93 亿笔,金额 495.24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23.21%和 12.58%;移动支付业务 169.35 亿笔,金额 65.48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74.19%和 32.91%;电话支付业务 3 701.99 万笔,金额 1.82 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9.90%和 15.58%。

2018年第三季度,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101 395.43亿笔,金额52.0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29%和33.42%。

三、2019 年银行卡产业发展展望

2019 年,我国经济进入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过渡的关键时期,改革措施将加快推进,金融服务对外开放水平将继续提高,银行卡产业与各领域的合作更为密切,将能够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1. 产业各方将更重质重效步入高质量发展

2019 年,“断直连”与备付金集中存管等市场规范工作进入收尾阶段,市场主体进一步回归各自业务本源,监管机构将持续完善支付市场顶层设计,加强支付体系法治建设,引导支付机构合规经营,普及消费者风险教育,为支付市场健康发展营造更为有序的生态环境。市场规范的推进将使支付机构逐步调整重增长、轻盈利的经营模式,回归至增质提效的可持续发展。随着金融服务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外资银行卡清算机构和支付机构将逐步在国内市场开展日常业务,在与内资机构竞争发展、合作共进的过程中增强双方在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上的双向交流,促进国内支付产业科学、持续发展,形成更为健康的商业模式和生态体系。

2. 银行卡支付将履行更多普惠金融发展职责

在严监管常态化环境中,消费信贷和资产管理市场将进一步规范,一些高风险互联网金融服务将逐步退出,伴随其成长的长尾客户消费金融需求依然存在,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由此获得更多的市场机遇。2019 年,商业银行将更加需要支付业务发挥用户入口、引流工具和数据来源的作用,通过支付与贷款业务联动实现面向个人和小微企业客户的更广泛渗透,服务更多长尾客户。同时,支付市场参与各方将秉持普惠便民的理念,继续推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支付产品,使电子支付服务成为交通、教育、医疗、通信、水电、社保、政务等民生领域的标配。在支付服务发展相对不平衡的农村市场,支付服务提供方将因地制宜地推进县乡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以多种支付技术降低金融服务门槛,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元化支付产品,更高效地推进支付便民、金融惠民。

3.“开放银行”将为商业银行构建系统性开放的新模式

在支付和个人金融业务方面,商业银行与非银行支付机构各有优势。2019 年,随着融资、理财、基金等金融领域的规范发展,商业银行将进一步利用在资金成本、资金通道和风险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借助“开放银行”平台探索与更多机构在客户资源、推广渠道和科技水平方面的能力系统性融合,为更广泛的客户提供更丰富的个人支付和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开放银行”的建设将以 API 接口等创新方式提升自身业务资源的对外交互能力,以更高的效率与外部机构合作,在用户触达、服务延伸、大数据应用、场景建设等方面延展金融服务的内涵,带动支付和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

4. 金融科技将为数字支付注入新动能

2019 年将成为 5G 商用化元年,金融科技与支付业务的创新结合将更加紧密,更多可商用化的科技产品将加速推出。在 5G 高带宽、低延迟、广覆盖特点支持下,物联网技术日益普及,将为数字支付的发展提供新场景。支付产业将通过投资或行业合作等加强物联网支付布局,加快支付服务对物联网场景的渗透和结合。同时,支付产业将加快更多新技术的实用化,提高支付方式的场景化和无感化,促进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等方面的商业应用,继续发挥人工智能在风险控制和消费者分析等领域的作用。随着消费者个性化即时支付需求的不断增长,金融科技将更多参与到支付领域发展中,为客户提供更多形式、更多内涵的数字支付服务。

5. 支付企业将通过创新业务促进境内外市场联动

2019 年,国内支付企业将通过支付创新进一步挖掘境外市场发展潜能。东亚、东南亚、欧洲等出行热点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支付产品受理环境的持续改善将带动支付服务进一步向生活服务领域延展,并通过商务卡等创新产品提高对公领域跨境结算服务水平。在支付服务本地化过程中,国内市场基于数字支付产品和综合支付解决方案的发展经验将进一步与当地市场相结合,技术标准、业务模式与创新技术的同步应用推动二维码、NFC等移动支付产品在境内外市场的无缝衔接。与此同时,香港“转数快”和澳大利亚 NPP 等小额实时清算系统于近期上线,27家中资银行加入 SWIFT GPI标准,CIPS 二期系统正式投产,国内企业参与和影响国际支付清算市场的渠道进一步增多,境内外支付创新的关联性和灵活性进一步增强。

资料来源:中国支付清算协会

四、中国银联的产业发展

银行卡作为现代化的电子支付工具,其产业地位在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产业发展利国利民,对于促进消费、减少现金流通、降低交易成本、加强反洗钱、扩大税基、提升国际形象、促进衍生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我国银行卡产业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领导下,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中国已逐渐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银行卡产业大国。20世纪80年代,我国银行卡产业开始起步,当时以四大商业银行为主的各发卡银行以省市分行为单位进行行内系统建设,尝试发卡并布放受理终端,初步形成以各自行业资源为依托的银行卡系统和网络布局。各自独立的“体内循环”发展模式,导致了行与行之间卡片和终端标准不统一,受理终端重复布放的“一柜多机”现象严重,本行卡无法在他行机具上使用,同行的卡无法跨地区使用。由于重复资源投资,交易成功率、受理效率、差错处理能力以及业务创新难以满足社会需要,银行卡应用普及缓慢。为了促进银行卡的联网联合,1993年我国启动了“金卡工程”,到2000年,陆续建立了18个城市银行卡交换中心和一个总中心,部分实现了当地城市的同城跨行通用和部分城市之间的异地跨行通用。随着联网通用的推进,社会接受银行卡的程度越来越高,产业的发展需要更为强大的同心力和推动力,经国务院同意,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直接组织领导下,各商业银行联合起来,在合并原有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的基础上,于2002年3月成立了中国的银行卡联合组织——中国银联,开启了我国银行卡产业联合发展的新篇章。从此我国银行卡产业开始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使中国快速发展成为全球银行卡发卡量最多、产业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除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外,越来越多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加入发卡行列,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独立、专业化运作的信用卡中心,形成了更为合理的银行卡运营体制,不仅提高了国内银行卡业务的经营效益,而且有效防范和控制了金融风险,加快了银行卡创新的步伐,提高了产业竞争力。此外,各种发卡和收单专业化服务机构应运而生,使商业银行可以将银行卡非核心业务外包,进一步提高了产业专业化分工水平和整体运作效率,促进了国内银行卡市场日臻完善。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发展背景下,2004年中国银联开始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并于当年实现了银联卡在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受理,揭开了我国银行卡产业主动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新篇章。国内商业银行也逐步跨出国门,国内银行卡机构的国际化在为国内外持卡人提供更加便利的用卡服务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国内银行卡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境内银行卡产业加速国际化的同时,境内银行卡市场的巨大需求和发展潜力也吸引了众多境外机构的关注和投入,境外商业银行、跨国银行卡公司、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也加快布局中国市场。2005年之后,银行卡通用好用不仅仅表现在地域延伸方面,表现在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拓展上,银行卡产业开始加强跨行业合作,银行卡在水、电、气以及航空、加油、医院、学校、海关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群众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各类非金融支付机构在支付市场的参与度不断深化,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分批分次地为非金融支付机构发放了支付业务许可证,电子支付渠道经过产业各方的不断探索创新,已由ATM、POS传统受理渠道,扩展到了以POS消费、ATM取现为基础,以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智能电视支付、自助终端支付以及其他各类新兴支付方式为补充的综合性、立体化支付渠道体系,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并逐步形成了以银行卡为载体的电子支付网络和电子支付产业链。银行卡作为一种先进的支付工具和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支付方式,提高了各行业的支付效率,加快了资金周转效率,降低了全社会的交易成本,并推动了社会信用文化建设。银行卡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15年4月22日,《国务院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发布,从2015年6月1日,符合要求的机构可申请“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在中国境内从事银行卡清算。这意味着在中国清算市场一家独大12年的局面被打破,中国银联将告别垄断时代。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