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拼多多里的多多支付,他的货都到几天了,为什么我还是没有扣款记录?
一、我用拼多多里的多多支付,他的货都到几天了,为什么我还是没有扣款记录?
日前,微博认证公司为湖南泓锐律师事务所的@长沙邓洁文律师爆料称,今年11月初,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一份举报答复意见书确认,拼多多无证经营支付业务,2019年11月8日时隔一年后,该行举报答复意见书显示,寻梦公司(拼多多主体)依然没有完成相关整改,持续无证经营。
而拼多多的回复却人令人咂舌,称举报方为售假商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平台施压,取回被冻结的款项。
作者认为此举实在可笑,不管举报人是否为售假商家,无证经营已经是铁的事实,拼多多妄想通过此举来转移公众注意力,确实是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对于一个拥有支付业务的平台,支付许可证有多重要不言而喻,他是一个平台能力及责任的体现,那什么是支付业务许可证,他对于一个支付业务平台及商家到底有多重要?如果没有会出现什么样的风险?我们下文来讨论一下。
什么是《支付业务许可证》?
《支付业务许可证》是为了加强对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人民银行制定《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并由中国人民银行核发的非金融行业从业资格证书。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总则中第三条规定非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应当依据本办法规定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成为支付机构。
支付机构依法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
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支付业务。
同时,我国对于支付业务许可证申请主体的条件也做出了严格规定:有符合要求的反洗钱措施;有符合要求的支付业务设施;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等等。
可以说,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不仅意味着当事企业受到了来自监管机构的权威认可,更是为了加强为促进支付服务市场健康发展,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行为,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以上法律法规来看,拼多多此举无疑已经违法,但是为何拼多多在明知违法的情况下,还持续进行支付业务?
第一:拼多多目无法纪,在各大平台都拥抱监管的情况下,“无证”经营的拼多多却一直游离的央行的监管之外。
第二:拼多多主体资格得不到监管方认可,上文可知,我国对于支付业务许可证申请主体有着严格要求,拼多多并不是符合此要求的企业,从而监管方不向其发放《支付业务许可证》,
支付业务存在哪些风险?需要央行如此重视?
支付业务本身就存在许多风险,例如:洗钱、“二清”、信息泄露等等。
例如拼多多在2019年年初就成为了网络博彩公司的洗钱工具,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由于买家的资金不是直接到商家账户,而是确认收货或 15 天系统自动确认收货后才会到达商家账户。这么长的时间,在一个巨大的资金池里,留给了不法分子巨大的犯罪空间。
不仅如此,由于拼多多开店流程简单,审核不严格,且一张身份证可开多家店铺,大家可以想象,一个拥有几百万商户的平台,到底有多少是真的收款商户?每天有多少钱通过拼多多流向不法分子!
再来看看什么是“二次清算”。
所谓的“二次清算”,指的就是没有支付牌照的公司把商户的资金先收取到自己的账户,形成一个资金池,再通过二次清算,把资金池里的钱再结算给商户的行为。
目前二次清算最典型的是“大平台+商户”的模式,平台通过自己的账户收钱,进入资金池,再通过自己的系统,自行开展商户资金清分结算。
举个例子,某平台上有1万个商户,每天每家商户营业额为1万元,那么,整个平台一天的流水就有1亿元。平台通过支付通道把钱收到自己银行账户,然后,在收取了自己的费用之后,再通过自己的方式把钱结算给商家。
这种方式存在诸多危害,也是目前我国人民银行重点打击的对象。
“二次清算”有什么危害?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该平台存在“账期”,结算周期为1个月,那么按照上面的例子,平台一个月将会留存30亿元,如果平台在某些情况下私自挪用这30亿元,甚至是携款潜逃,那么,有多少商家会受到影响?这里跟P2P资金池业务其实是一个道理。痛定思痛!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发文,要严厉打击“大商户二清”的行为,特别是217号文,重点强调打击“大商户模式二清”。
“二清模式”是明显违反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存在巨大的金融风险,国家监管机构有权力对此类平台进行处罚甚至封杀,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裸奔”的拼多多
无独有偶,2018年12月,拼多多被举报,首次确认无证经营,但拼多多回应同样是被处罚商家的恶意举报。此次央行再次确认拼多多无证经营支付业务要求其整改。
去年12月,南方都市报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了第二期新经济领域企业声誉监测报告显示,在针对146家新经济公司调研中,拼多多因假货问题泛滥,乃至涉黄涉暴等违规商品,遭致用户投诉频繁,致使其在社会责任度与舆情风险度下表现较差。今年6月19日,一份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的《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京发布,拼多多位列110个考察对象中,电商类倒数第一。无疑这更是给平台上的消费者和商家敲响了警钟!
我们看看拼多多成立4年来,仿佛成了“假货”、“无证经营”、“涉黄”“洗钱”等等的代名词。究其原因,无非是不作为及社会责任感差等原因。笔者希望拼多多作为一个平台,加强自身管理,增强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为商家及消费者服务。
企业越大,责任越大。一家好的企业,不仅需要实现其经济效用,同样需要实现其社会效用。好的企业需要为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创造文化,改善社会及自然环境等方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企业本身应成为社会发展的催化剂,“润物无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企业应该着眼于如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实现消费不断升级,走出一条持续、绿色的发展道路。而我真正担心的是如果拼多多打开了无证支付的潘多拉的磨合,没有被及时关上,有人效仿后,将形成金融灾难!

二、个人收款码能收多少钱?
经济观察网 胡群/文 “我还是换成原来的码,不收费。”2月23日上午,社区蔬菜直通车的摊主李大姐向经济观察网说道。她口中的“码”,是挂在摊边的个人收款码,此前因为一则“2022年3月1日起,微信、支付宝收款码不能用于经营收款”传闻而引发小商小贩的关注,也引来央行的澄清。李大姐便是众多小商贩的一员,她说自己看到这则消息后,以为个人收款码不能再用,春节过后就申请升级成了个人商用码。不过,2月22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关于优化条码支付服务的公告,为政策引发的争议画上了句号。公告称,现行“个人收款码”不关闭、不停用、功能不变。同时,新设“个人经营收款码”,用户可自由选择使用。用户使用“个人经营收款码”,服务不减、体验不变,赋码过程免费,并可享受更高效的交易对账等服务。当日,支付宝、微信也发布公告,个人收款码可以继续正常使用。这也让李大姐们的手机支付收款回到之前习以为常的方式。在被告知政策保持不变时,她迟疑的说,“又不变了?我3月1号试试旧码还能不能用。现在的码虽然可以使用信用卡支付,但是好像会有笔0.6%费用,原来的码好,没有费用。”二维码支付成线下移动支付主流2021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21〕259号)》针对收款条码管理进行了规定:对于为个人或特约商户等收款人生成的,用于付款人识读并发起支付指令的收款条码,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等为收款人提供收款条码相关支付服务的机构(以下统称条码支付收款服务机构)应当制定收款条码分类管理制度,有效区分个人和特约商户使用收款条码的场景和用途,防范收款条码被出租、出借、出售或用于违法违规活动。对于具有明显经营活动特征的个人,条码支付收款服务机构应当为其提供特约商户收款条码,并参照执行特约商户有关管理规定,不得通过个人收款条码为其提供经营活动相关收款服务。该通知自发布起,就引起市场热议,随着施行日期的临近,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关于优化条码支付服务的公告称,现行“个人收款码”不关闭、不停用、功能不变。近年,电子支付、数字支付的兴起,第三方支付行业已成为新时代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并将金融服务下沉到县镇乡村,深度覆盖县域及农村地区,从老百姓日常生活、农产品分销等方面切入,聚焦解决“数字鸿沟”等问题,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惠民水平。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用户体量、业务量和支付金额再创新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1年9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72亿,占网民整体的86.3%。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支付行业特别是线下收单市场逐步走出疫情影响,呈现出良好的复苏态势,根据央行发布支付运行体系报告显示,2021年二季度移动支付业务370.11亿笔,金额117.1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9%和10.32%。与2021年二季度相比,三季度受疫情影响,对支付行业冲击较大。三季度移动支付业务390.77亿笔,金额126.8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28%和8.62%。根据易观分析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21年第3季度》数据显示,作为我国移动支付业务重要补充力量的第三方移动支付2021年第3季度市场交易规模77.46万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2.55%。其中,第三方支付行业线下交易场景仍旧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整个线下扫码市场的交易规模13.95万亿,环比增长3.95%。在移动支付线下场景中,二维码支付已成为绝对主流。中国银联《2021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研究报告》调研显示,受访者使用二维码支付比例继续提升,2021年较2020年提升了11%,已超过9成。移动支付已基本涵盖百姓生活主要消费场景。其中,较为活跃的是商场、便利店及餐饮类中大型实体商户;公共缴费(水电煤、网费等);小摊贩、菜场、水果店等小型实体商店;交通出行(地铁、公交车、出租车、飞机、火车等;综合电商平台等,受访人群覆盖率超过6成。“去年三季度至今,疫情在国内零星反复,冲击线下消费,移动支付业务受影响较大,而使用个人收款码的商户大都是小微商贩,如果将个人收款条码升级为个人经营收款码,势必给这一人群增加一定的成本。”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称。部分银行的算盘打空了自《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21〕259号)》发布起至2月22日,部分银行就摩拳擦掌向小微商户布局收款码,以期争夺这一市场。经济观察网发现,多家银行工作人员向小微商户表示,按照监管要求,个人收款码将升级为商业收款码,手续费6‰,次日到账银行卡,而该行的收款码手续费仅2‰,还有各类手续费减免活动。多位小微商户向经济观察网称,银行的二维码还没开始使用,就只能弃之不用了。“这也完全不能怪我们这几个月做了无用功,我们也是根据政策来布局新业务。”一位来自浙江某城商行工作人员向经济观察网表示,上周还有行领导说要大力发展这一业务,以便以后根据商户的账单流水数据开展小微贷款、财富管理等业务,现在来看,经营思路没问题,只是没把准政策的脉搏。基于用户支付数据,进而对大数据挖掘、分析,为中小微商户提供数字化运营,银行可根据场景支付进行生态链接及深度金融服务,如贷款、信用卡、财富管理等服务。然而,银行抢占这一市场显然非一日之功。中国银联《2021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研究报告》调研显示,“习惯”已成为受访者选择移动支付的首要因素,“便捷性”“优惠、促销”成为受访者选择移动支付的第二要素和第三因素。此前多年,支付宝、微信支付在移动支付中市场占有率长期超过90%。根据易观分析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21年第3季度》未披露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市场占比,但市场占比第三的壹钱包为1.19%,易宝与快钱基本并列第5,市场份额约为0.51%。2021年第3季度,支付宝通过进一步降低小微商户支付手续费的方式,助力小微商户降低经营成本。高度重视老年人及视障用户,推出“长辈模式”,上线“划一划”密码等功能,持续提升老年群体及视障用户等特殊群体的服务能力。微信支付得益于腾讯在餐饮、零售及交通等行业的渗透力度的加大,腾讯金融个人类交易及消费类交易规模增长符合预期,重点体现在日活跃用户数及支付频率维持健康增长。目前,多家银行App、银联云闪付App与微信支付、支付宝实现二维码互联互通,其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稳固。“支付作为产业互联网的底座,互联互通发挥数据倍增作用。”易观分析的报告显示,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深化推进“互联互通”,充分释放产业支付数据要素价值,发挥数据倍增作用,打造适应产业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产业支付核心竞争力。基于移动支付积累的产业势能,提供“移动支付+数字运营和管理”等服务,帮助中小微企业实现对消费者的数字化触达。疫情与线下消费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关于优化条码支付服务的公告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影响并不大。随着聚合支付的普及,一码扫遍支付宝、微信、云闪付App等已经实现,但对于线下中小微商户而言,尤为重要。线下中小微商户较为集中于餐饮、零售及生活服务等数字化渗透较为薄弱的行业,且近两年深受疫情冲击。以餐饮为例,根据某商业信息服务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餐饮相关店铺共注销了100万家,其中快餐店注销了近40万家,火锅店注销了近10万家,奶茶店注销了近35万家。“自2014年夏天我来北京开牛肉汤店,到2020年止,每年都有一定的盈余,但疫情两年不但把之前的盈利全部亏掉,还欠了银行几十万贷款。”一位来自安徽淮南的餐饮店负责人表示,2020年由于房租及税费减免,略有盈利,2021年听说银行小微贷款利息低,就借了几十万重新租店面、装修,但2021年到店客人明显减少,外卖也不理想,现在已在店面门口挂出转让信息。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速为3.9%。其中,全国网上零售额130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012年12月,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2%。“我们乐见支付清算协会优化条码支付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响应了国家扶持小微商户的政策指引,助力其在疫情后快速恢复经营。”肖飒称。普通消费者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向商家付款,中小微商户的收款码却可以收多种支付App的钱,这背后在于另一类支付机构。在当前产业支付市场中,有两类参与者,一类是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支付机构,它们从C端向B端跨界,以支付服务为切入点赋能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一类是以移卡、拉卡拉、宝付为代表的深耕B端支付机构,它们基于支付入口和线下推广能力,洞察中小微商户需求,对线下中小微商户快速推广从前端的获客和交易,到后端的运营和管理。目前B端支付机构聚焦餐饮、零售、生活服务等细分行业,而这些正是受《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21〕259号)》影响的行业。“(2021年上半年)支付业务的总支付交易量表现强劲,突破人民币9904.1亿元,同比增长56.1%,其中基于应用程序的支付服务的总支付交易量同比增长72.9%,占比从去年同期的55.8%增长至61.8%。尽管如此,整体线下聚合支付的市场渗透率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本公司认为在扩大商户规模方面仍具有重大机遇。”移卡(***.hk)2021中期报告中显示,2021年上半年,在商户生态方面,活跃支付服务商户数目同比增长30.6%至近613万,二维码支付日交易笔数峰值增长至近4200万笔。在消费者生态方面,通过专注于以小额高频场景为主的线下支付场景,移卡通过商户生态触达的消费者数量同比增长67.2%至8.224亿。“从交易规模、服务商户数等综合能力来看,移卡位居中国非银行独立二维码支付服务市场NO.1”。易观分析数据显示,2021年单月,拉卡拉日峰值笔数为3300万笔,美团为2000万笔。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胡群经济观察报部门主任金融市场研究院主任主要关注银行、信托、fintech领域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