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平咋读(牟平县怎么读)

我姓牟,可是有人读mou有人读mu,到底读什么谁能告诉我

牟平咋读(牟平县怎么读)

牟姓起源于夏朝,是火神祝融之后,因封于牟(今山东莱芜县东),以子爵位建立牟国。后国灭,其族人遂以国名为姓,乃成牟姓。见《风俗通》。《姓纂》也说:“牟,子国,祝融之后。”

应该是读mu4

一、姓氏起源 1、牟姓始祖可追溯到上古的祝融氏,渊源甚远。根据《风俗通》所载,牟姓是一个子爵之国,是上古有名的祝融氏的后代,也是以国为姓。《元和姓纂》上记载,《风俗通》上说,牟是一个子国,是祝融之后,汉代有太尉牟融,钜鹿。牟,本来是二三千年前的一个古国,位于现在山东蓬莱县的东南,《春秋》就有记载。 2、这个古国,根据过去学者的考证,是传自上古祝融氏,在周朝时是一个子爵之国,而牟氏家族,便是其后裔“以国为氏”而姓牟。望族出于山东。 四,请大家一同来探询、考证和修订我们牟姓的读音

牟平怎么读

读作:mù píng,牟平不是一个词语,而是地名用字,故只能解释单字:

一、牟平:牟平区隶属于山东省烟台市,位于胶东半岛东部,因处牟山之阳平川地而得名,北濒黄海,南临乳山市,东接威海市,西临烟台市莱山区,西南与烟台市栖霞市、海阳市接壤。

二、牟拼音:mù,注音:ㄇㄨˋ,部首:牛部,部外笔画:2画,总笔画:6画,五笔86:CRHJ

五笔98:CTGJ,仓颉:IHQ,郑码:ZSMB,四角:23500,结构:上下,电码:3664

释义:〔牟平〕地名,在中国山东省。

三、平拼音:píng

释义:

1、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平地。平面。平原。

2、均等:平分。平行(xíng)。抱打不平。公平合理。

3、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平列。

4、安定、安静:平安。平服。

5、治理,镇压:平定。

6、抑止(怒气):他把气平了下去。

7、和好:“宋人及楚人平”。

8、一般的,普通的:平民。平庸。平价。平凡。

9、往常,一向:平生(从来;终身)。平素。

10、汉语四声之一:平声。平仄。

11、姓。

12、〔平假(jiǎ )名〕日本文所用的草书字母。

13、古同“评”,评议。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平息[píng xī]

(风势、纷乱等)消失或停止。

2、铲平[chǎn píng]

用铲之类的工具使[表面]平滑或平坦。

3、平生[píng shēng]

一生;一辈子。

4、平仓[píng cāng]

指在证券投资中为保持证券持有量不变而进行的先买后卖或先卖后买的交易过程。

5、平足[píng zú]

指扁平足。足弓变低或消失,脚心扁平。

‘牟’字的汉语拼音是什么?

móu

另有发音mu,音同木,多用于姓氏

一、姓氏起源 1、牟姓始祖可追溯到上古的祝融氏,渊源甚远。根据《风俗通》所载,牟姓是一个子爵之国,是上古有名的祝融氏的后代,也是以国为姓。《元和姓纂》上记载,《风俗通》上说,牟是一个子国,是祝融之后,汉代有太尉牟融,钜鹿。牟,本来是二三千年前的一个古国,位于现在山东蓬莱县的东南,《春秋》就有记载。 2、这个古国,根据过去学者的考证,是传自上古祝融氏,在周朝时是一个子爵之国,而牟氏家族,便是其后裔“以国为氏”而姓牟。望族出于山东。

二、郡望平阳郡

三、历史名人

牟长,东汉臣、学者。乐安临济(今山东高青东南)人,字君高。早年习《欧阳尚书》,不仕王莽。建武二年(26),大司空宋弘特辟,拜博士。出任河南太守,在任教授生徒千余人。因垦田不实免官。后复征为中散大夫。著有《尚书章句》,俗称《牟氏章句》,早佚。

牟融(?-76),东汉臣、文人。字子优。北海安丘(今属山东)人。少博学,以大夏侯《尚书》教授。以司徒茂才为丰令。明帝永平五年(62)入代鲍昱为司隶校尉,历大鸿胪、大司农、司空等,官至太尉。《隋书·经籍志》有“《牟子》二卷,后汉太尉牟融撰”。

牟子,东汉末学者。一说名子博,后世传为牟融。苍梧郡(今广西梧州)人。原为儒生,博通经史诸子。无意仕宦。后由儒入佛,兼习《老子》,作《理惑论》,论证佛、道、儒观点一致。

牟融,唐诗人。德宗、宪宗间在世。隐居学道,终身不仕。以诗闻名,尤擅七律,诗风清丽雅闲,时有佳句。

牟益(1178-?),南宋画家。字德新,吴郡昆山人。理宗、庆宗时为画院待诏,工画花竹翎毛,尤擅渲染,兼擅书画,善画人物,工篆书。《图绘图鉴》云其“画入能品”。《画史会要》载晚年喜篆书,深究古文,尝取诅楚、石鼓、钟鼎等文为辨证一编,以纠释文之误。代表作品有《牧牛图》、《捣衣图》等。

牟子才(?-1265),南宋臣。字存雯,井研(属四川)人。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助修《中兴四朝国史》,擢史绾检阅。言大臣不公,史嵩之怨,通判吉州。后迁工部侍郎,贾似道忌惮,知温州。累迁礼部尚书,致仕卒。《宋史》载其“事亲甚孝”,为官清廉,“身后家无余赀,卖金带乃克葬”。有《存斋集》。

牟巘(1227-1311),宋元之际学者。字献甫,一字献之,学者称陵阳先生。井研(今属四川)人,徙居湖州(今属浙江)。以父荫入仕,后登进士第,曾为浙东提刑。理宗朝,累官至大理少卿,以忤贾似道去官。恭宗德佑二年(1276),元兵陷临安,即杜门不出,居凡三十六年。工诗文,其诗风格与苏轼相近;文章亦典实详雅。著有《陵阳先生集》。

牟应龙(1247-1324),宋末元初学者。字伯成,吴兴(今属浙江)人。宋咸淳进士,时贾似道以高第诱之,应龙拒之不见。及对策时,具言上下内外之情不通,国势危急之状。考官不敢置上第,调光州定城尉。以疾辞不仕。宋亡,元吏部尚书以书招之,应龙不答。已而起家,教授溧阳州。晚以上元县主簿致仕。宋亡时,应龙之父牟巘已退任,父子自为师友,讨论经学,以义理相切磨,于诸经皆有成说,唯《五经音考》盛行于世。善为文,长于叙事,时人求其文者甚多,故以文章大家称于东南。

牟俸(?-1479),明臣。巴(今川东、鄂西一带)人。景泰初进士。授御史,巡按云南。天顺元年(1457)任福建佥事。成化中,历官江西按察使、右副都御史。曾巡抚山东、苏、松。为政崇尚严厉,尽心荒政,救活饥民不可胜数。欲摧毁抑制所部巨室,怨恨诽谤四起,被中官汪直诬告,下狱,贬戍湖广。成化十五年(1479),死于戍所。

牟昌裕(1747-1808),清臣。字启昆,号松岩。山东栖霞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举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后授礼部主事。逾年改工部虞衡司主事。历迁都水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郎中,充九年(1804)顺天乡试同考官。授江南道监察御史。奉命巡查京城,抽查通州运京漕米。擢云南道掌印监察御史,转河南道。屡上章疏,以能言闻名。

其他牟姓名人有东汉学者牟卿、牟纡;宋官吏牟桂、牟及,抗元义士牟大昌,画家牟谷、牟仲甫;元将领牟全,隐士牟楷;明官吏牟鲁、牟完、牟斌,诗人牟纶;清大臣牟云龙,数学家牟庭等。近当代牟姓名人有政治活动家牟生、牟玲生、牟绪珩、牟本理,民主革命者牟鸿勋,国民党将领牟中珩,物理学家牟维强,化学家牟世芬,建筑专家牟陶成,气象学家牟维丰,农学家牟齐宽、牟会孝,草原学家牟新待,水利专家牟其焜,医学家牟震先、牟善初、牟德俊、牟弦琴、牟华桂、牟玉书,心理学家牟炜民,经济学家牟宗灿、牟以石,哲学家牟钟鉴、牟博,历史学家牟安世,外国语专家牟绪典,翻译家牟瑜玲、牟惠萍,编辑家牟相欣、牟玉青,图书馆学家牟仁隆、牟实库,字体设计家牟紫东,学者牟宗三,古典文学专家牟世金、牟玉亭,作家牟少玉、牟国璋、牟怀珂、牟心海、牟崇光,诗人牟决明,画家牟桑,摄影师牟航远,音乐教育家牟洪、牟英,歌唱演员牟炫甫,科教片导演牟荣光,体育活动家牟作云,田径教练员牟海洲等。

近 代

牟宗三,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现代

牟崇光:

山东栖霞人。中共党员。1950年毕业于莱阳师范后师部。历任长山岛特区政府机关教师,山东省文联编辑、戏曲研究室编剧,栖霞县文化局局长,山东省艺术馆副馆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及当代企业家杂志社主编、社长,编审。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企业家报刊协会副会长。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烽火》,短篇小说集《治蜜》、《邮鸡蛋》、《银色的夜晚》、《田园新色》,报告文学集《关于生与死的报告》等。

牟迅:诗人,著有《牟迅诗草》

诗人牟迅已经去世七、八多年了,茫茫人海,匆匆尘世,不知有几人还在念及着这样一位名气说不上很大的诗人,但在我生命的履痕中,在我心灵的一角,牟迅却占据了无法抹掉的位置。尽管,在这个世界上,在牟迅生前,我并不曾与他有过像样的交往。

我忆念这位诗人,是因大约在30多年前,他的诗曾经激动过我幼小的心灵。那是在一本破旧的农民夜校的语文课本中,我曾读到过牟迅的这样一首小诗:“踩着露水,/披着月光,/雄鸡叫着送出庄。/‘哪里去?’/‘卖余粮!’/阵阵笑声随风扬。/车轮飞,/马蹄忙,/烟尘蒙蒙鞭声响。/前队过了翻身桥,/后队还在幸福塘。”(《卖余粮》)。这样直白浅露的诗,也许已很难引起当今读者的兴趣了,但在当时的我看来,“露水”、“鸡声”、“马蹄”这样一些本是农村中最为平常的景物,却仿佛具有了神奇的灵性,令我迷恋不已。诗中那浓郁的生活气息,那欢乐祥和的气氛,唤起了一个乡村少年对生活最初的诗意憧憬,使我童年时代的生命得以滋润,使我开始更为真切地体味到人间的光彩与温馨,从此便也记住了“牟迅”这样一个名字。那时的我,当然不可能想到,生活中并不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伴随着一场即将而至的狂风暴雨,危险已在悄然逼近这位尚是山东大学学生的诗人。同许多不幸者一样,牟迅终于很快因诗致祸,被打成“右派”分子,以“负罪”之身,开始了长达了22年的劳教生涯。

人生充满了许多的偶然,想不到几十年之后,我与牟迅相遇了。那是在省作协大楼的《当代企业家》编辑部里,经由主编王兆山学兄的介绍,我得知那位正在忙着处理稿件的瘦癯中年人,竟是我童年时代就已熟知其名的诗人牟迅。但由于生性木讷,除了投去景仰的目光之外,我没有主动与诗人说话。第二次见面是在千佛山医院孔孚老师的病房里,牟迅也是来探望住院的孔先生的,这次才算是真正相识了。也正是在这一次见面中,我得知牟迅已身患绝症。但令我惊叹的是,牟迅竟毫无凄然之色,而一直在兴致勃勃地谈论气功之于癌症的疗效,洋溢着已经战胜了病魔的自豪与兴奋,并露出后背,让我和孔老师看癌毒为气功排出所形成的黑色斑块。离开医院,与牟迅一起走到街上时,突来一阵小风,掀走了他那顶颇显个性风度的白色礼帽,牟迅一边挥手向我道别,一边跳跃着去追拣那顶在马路上旋舞的帽子。又一次令我没有想到的,那在秋风中跃动的身影,那充满生命自信的手势,竟会是牟迅在这个世界上留给我的最后印象了。时隔不久,我便从报纸上看到了他去世的消息。就是在看到这则消息的前几天,我收到了他寄赠的诗集。我猜想,这很可能是牟迅亲笔签名送出的最后一本诗集了。

在牟迅寄来的诗集中,我读到了诸如“去做个巢吧,/在浮游的云片上。/就是睡着,/也在飞翔……”(《小鸟》)之类佳作,但遗憾的是,我在集子中没有找到那首当年曾经激动过我的小诗。牟迅显然是以更高的要求编选了自己的诗集,然而,使我无法忘却牟迅的,牟迅作为诗人之于我的意义,我以为仍应首先归之于那首被他弃置未选的《卖余粮》。

牟其中,颇具争议的中国现代有名企业家

· 1940年, 出生于四川省万县(今重庆万州)

· 1988年9月,南德经济集团于天津开发区成立。

· 1992年, 牟自称资产高达20亿元人民币,被称为中国的首富。

· 1995年,《福布斯》杂志将牟其中列入1994年全球富豪龙虎榜。 · 2000 年5月30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南德集团及牟其中等犯有信用证诈骗罪,判处牟其中无期徒刑,并剥夺政治权力终身;

· 2000 年8月22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 2000 年9月1日, 牟其中在湖北省洪山监狱开始入监服刑。

· 2003年9中秋, 牟被改判为有期徒刑18年。

· 2004 年3月19 日,南德集团正式收到民事再审的开庭传票,传票通知:关于涉及南德集团的信用证垫款及担保纠纷一案,定于 2004 年3月30日— 4月2日在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新审判大楼公开开庭审理。但因故又被无限期推迟。

牟伟华:

著名新媒体投资人,现任济南都市生活网CEO,资深互联网技术专家、资本运作专家、美国思科认证工程师。

[编辑本段]关于“牟”作为姓氏的发音争议

牟在新华字典里作为姓氏发音被标注为”mou”一直以来存在很大争议,北方的牟氏族群一直读作木音。说起来有一个渊源:牟氏是来自大约4000年前的那个东夷小国—牟子国。而她的遗址,就在现在的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与福山区交界处,隶属于烟台市的牟平区正是因为牟子国在其境内而得名。现如今,牟平区的牟读作“Mu”,而在这周围方圆数百公里范围内的数万名牟氏后人,也一直用当地方言自称姓“Mu”。 根据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姓氏与地名的发音应该是同源的。所以,我认为,牟氏族人的姓氏应该读作“Mu”。

之所以会出现在普通话里牟字读“Mou”现象,本人认为,这与中国当今普通话标准的制订者的地域来源有关。据我对中国方言的研究,中国目前流行的普通话,主要是由来自四川(郭沫若)和来自江浙一带的众多著名学者,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话发音规律为标准,大量吸收了吴方言和西南官话的词汇而确定下来的。很显然,许多个别字的发音正是在吸收了江浙方言的标准之后被收入普通话词汇表的。据我与江浙一带牟氏族胞的交流经验得知,他们的方言就是把牟读作“Mou”的。所以,于是,普通话里的牟字发音被读作“Mou”就不奇怪了。……在当代官方汉语普通话的标准制订过程中,至少代表北方方言的势力,没有在牟字的发音上掌握话语权,因而将一个中古汉语的发音标定为了当今官方语言。

腄怎么读?

腄    chuí

趼,手、脚掌上因长期摩擦形成的硬皮。

马或鸟胫上的结骨。

臀。

“牟” 这个字在百家姓里怎么念???

牟姓氏的3种读音:

1、 mù(世代流传读音) 分布于重庆,四川,湖北,贵州,湖南,山东,东北三省等地区。

2、móu(字典读音) 主要集中在浙江和江苏地区。

3、mú(重庆牟姓家族专属读音)主要分布于重庆,四川。

姓氏简介:

牟姓发祥于山东,得姓后很长时间以山东为繁衍发展中心,并缓慢向周边迁衍。 如今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重庆、湖北、辽宁等省为多。

目前牟姓人口列全国第149位。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