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联对pos机影响(网联来了,中小型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新蓝海或在智能POS)

网联来了,中小型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新蓝海或在智能POS
沸沸扬扬大半年,前些日子,“网络版”银联——“网联”终于低调登场。
3月31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公告,宣布自今日起,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以下简称“网联”)启动试运行,首批接入部分银行和支付机构。
相比之前说好的年底见,网联这次可是足足推迟了三个月。
去年8月,媒体曝出央行已原则上通过了成立网联平台整体方案的框架,并计划于2016年年底建成。但在10月下旬,央行正式批复网联平台筹建后,推翻了原先由支付宝和财付通这两大支付平台建设网联的思路。并在11月,流传出网联平台新方案以及股权方案,由各参与方自主共建,上线时间推迟到2017年3月底。对比一开始的计划,此次网联的面世显然是晚了三个月。
但尽管是姗姗来迟,网联的到来却还是如期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第三方支付、银联以及银行直联,仍是这波舆论关注的焦点。
网联的建立,主要是为支付宝、财付通等各类非银行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搭建一个共有的转接清算平台,便于央行监管,掌握资金流向。多年来,第三方支付绕开银联,采取银行直连模式,掌握了数据流和信息流,但是由于信息等的不透明,游离在监管之外,带来不少安全隐患。因此,网联平台出现后,其可能带给市场现有支付模式以及各参与方的震动,已成为焦点中的焦点。
而在这些围观网联的各路人马中,身为“局内人”的第三方支付,也或许有更多的体会。
目前,以支付宝、财付通为首的大型第三方支付机构占据了国内移动支付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根据易观国际日前发报告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两者市场份额分别达到54.1%和37.02%,合计达91.12%。双方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这些拥有巨大交易体量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发展,其实,早已在和银行的直连中,建立起相当成熟的业务模式和利益链条。一方面因为拥有海量用户以及极为可观的备付金,大型第三方支付对于银行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依托自有独立支付账户体系,形成了独立的资金信息和支付处理系统,当中海量数据的沉淀为其业务的开展夯实了坚固的基础。
因此,网联平台的建立,对于这些第三方支付而言,其实并非是一个好消息。接入网联后,原先的优势所剩无几,只能和中小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起跑线上竞争。不过,这将有利于整个市场的有序竞争。也因此,对于中小型支付机构而言,这或许会是一个利好。
不过,要抓住机遇,实现“鲤鱼跃龙门”也并非轻而易举。毕竟,多年来,大型第三方支付机构沉淀下的海量用户数据以及拥有的高用户粘性,对于中小型支付机构还是具有一些的先天优势。基于此,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智能POS则或将成为中小型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的新蓝海。
相对于中小型第三方支付机构,更具有线下优势的智能POS厂商可充分弥补其在线下的短板,呼应其在线上的优势。
这些优势的体现包括智能POS厂商可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丰富的线下渠道资源,实现商户端的客户沉淀,解决中小第三方支付机构用户获取问题。也包括与第三方支付合作,基于云POS打造专业化解决方案,全面提升商户店铺管理水平,增加商户对POS及衍生方案的粘性,最终提升支付机构内商户的粘性和活跃度。此外,云POS还能沉淀海量用户数据,有助于第三方支付机构依据数据拓展消费场景,吸引C端消费者,探索更多可能。
也因此,这将最终有助于缩小中小型第三方支付机构同大型支付机构的差距,实现腾飞逆袭。网联的到来,对于这些第三方支付机构而言,将是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