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珠舍利宝幢 真珠舍利宝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真珠舍利宝,以及真珠舍利宝幢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办理pos机添加微信18127011016

九大镇国之宝之真珠舍利宝幢

真珠舍利宝幢 真珠舍利宝

话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国之重器更是数不胜数,在数多的国宝中怎么才能称为“镇国之宝”呢?能称为国宝的那必然是个个绝世孤品,价值自然是无法估量的。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民族文化一起来了解下九大镇国之宝之真珠舍利宝幢。

真珠舍利宝幢是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制作的一件珍贵的佛教艺术品,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用珍珠等七宝连缀起来的一个存放舍利的容器。

宝幢通高122.6厘米,发现之初被放置于两层木函之中。主体部分由楠木制成,自下而上共分为三个部分——须弥座、佛宫、以及塔刹。

须弥座,呈八方形,象征着佛教中的八方天,分三层,包括底座,须弥海及须弥山。须弥海山通体描金, 海面四周升起八朵描金木雕祥云,“四大天王”站立在云端之上,手持各种武器,气势非凡,而站在他们边上的“四天女”则是温柔美丽,阿娜多姿。波涛汹涌的海浪中托起一根海涌柱,上面即为须弥山。一条银丝鎏金串珠九头龙盘绕于海涌柱,传说是龙王的象征,掌管着人间的旱和涝。须弥山上面分别站立着佛教传说中的 “八大护法天神”,天神由檀香木雕刻而成,形态夸张,神态逼真,大有呼之欲出的感觉。

护法天神中间所护卫的,即为宝幢的主体部分——佛宫。佛宫中心为碧地金书八角型经幢,经幢中空,内置两张雕版印大随求陀罗尼经咒,以及一只浅青色葫芦形小瓶,瓶内供奉有九颗舍利子。

华盖上方即为塔刹部分,以银丝编织而成的八条空心小龙为脊,做昂首俯冲状,代表着八大龙王。塔刹顶部有一颗大水晶球,四周饰有银丝火焰光环,寓意为“佛光普照”。至此整座宝幢被装扮得璀璨夺目,令人流连忘返。

真珠舍利宝幢造型之优美、选材之名贵、工艺之精巧都是举世罕见的。制作者根据佛教中所说的世间“七宝”,选取名贵的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银等材料,运用了玉石雕刻、金银丝编制、金银皮雕刻、檀香木雕、水晶雕、漆雕、描金、穿珠、古彩绘等十多种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可谓巧夺天工,精美绝世。整个真珠舍利宝幢用于装饰的珍珠差不多有4万颗;塔上17尊檀香木雕的神像更见功力,每尊佛像高不足10厘米,雕刻难度极大;然而,天王的威严神态,天女的婀娜多姿,力士的嗔怒神情,佛祖的静穆庄严,均被雕刻得出神入化。

从真珠舍利宝幢身上,人们可见五代、北宋时期苏州工艺美术的繁荣和精美,同时也可见五代、北宋时期吴人高度的审美水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苏州博物馆必看的两件镇馆之宝,虽是复制品,却足以美的让人惊叹

我不敢说10月是苏州最美的时候,但这个时候的苏州一定会让你一眼就爱上。上一次来苏州还是11年前,只是匆匆路过,没什么特别印象。

此行最重要的行程,便是来苏州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在这座由贝聿铭大师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中,3万余件文物会让你眼花缭乱,而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被誉为“两塔瑰宝”的瑞光寺塔与云岩寺塔的出土文物。三十多年前的那个春天,尘封千年的佛国珍宝重现人间。

在苏州城西南盘门内有一座千年古塔,名为瑞光塔。三国东吴孙权时期,为了欢迎康居国僧人性康来到苏州而建了瑞光寺,公元247年,孙权为了报答母恩,在此寺庙中建造了十三级舍利塔。五代后晋时期又对佛塔进行重修,并敕赐一枚铜牌置于塔顶;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重修时改为七级八面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宝塔,并赐额为“瑞光禅寺”。千余年间,寺塔被战火焚烧过多次,历经毁修。清咸丰十年(1860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国战火起,寺院被毁殆尽,仅一塔孑然独立。1978年,在瑞光塔中发现了一个1米多高的木函。而木函被发现极为偶然。

1978年4月12日,当地的三个小学生利用暑假相约去瑞光塔玩耍,当时的瑞光塔没有人看管,所以几个小学生就上了佛塔上面。在他们来到佛塔三楼时,有几只鸟在屋檐下飞来飞去,然后他们在屋檐附近发现了鸟巢,几个人商量一起掏鸟蛋,却在无意间摸到了一块松动的塔心砖。他们掀开沉重的砖龛,发现下面是一个黑黝黝的地洞。黑洞可以允许一个人进入,孩子们不由得有点害怕,但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几个学生还是进入了黑洞中,在洞中的暗室中他们发现了一个1米多高的“黑箱子”,一个沉睡千年的国宝级文物真珠舍利宝幢就此重见天日。

闻讯赶来的文物专家打开“黑箱子”,里边装有一个银杏木制作的内木函,四面彩绘着四大天王的形象。彩绘内木函高124厘米,用银杏木做成,木函的内壁上写有“大中祥符六年”,也就是公元1013年。 木函非常精致,文物专家一看就知道得宝了,可是将这个木函打开,在场的文物专家们都愣住了,原来真正的宝中之宝,藏在这个木函的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稀世珍宝,这个稍后再说,还是先来看看这个绘着四大天王的大箱子。

毫不夸张的说,看过银杏木彩绘四大天王像内函,你就会理解“买椟还珠”这个成语。

外壁画有彩绘四天王像,比例均匀,色彩丰富,人物面部表情夸张生动,气势雄壮,具有真实感和运动感。在用笔和着色方面,都继承了唐代吴道子一派的画风,其行笔如行云流水,墨浑厚雄健,用柳叶描法,使线条流畅而富有变化,衣带间透露出“吴带当风”的意味。着彩则略施微染,轻拂丹青。画面以勾勒为主,借木板本色作为人物本体施彩。珠丹石绿粉白仅用于衣饰、甲胄、兵器等身外之物的着色,造成厚重妍丽而古朴的色彩效果。画家的高超技艺,使整幅画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此件内木函所绘四大天王皆作英姿勃勃之武士相,其中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右手叉腰,左手持剑,收背挺腰,双目圆睁,嘴角紧闭,似欲腾跃狙击;

西方广目天王毗琉博叉头戴凤盔,手持斧钺,弓腰挺腹,竖目雷吼,虬须飞动,似将迎诛敌魔;

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左手持槊(shuò长矛),竖立于身左,右手下挥,怒发冲冠,双目圆睁;

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神情肃穆,手擎佛塔,祥云缭绕,双目凝视,唇齿微启,似正念咒作法。

东西南北四大天王个个威武雄壮,显示无穷神力,在他们的脚下,均踏踩二夜叉,这些邪鬼有的头顶肩承,有的跪负背荷,或驯、或诈、或戾、或诌,姿态不一,神情各异,更烘托出四大天王的雄伟气。虽木函彩画纵不过124厘米,但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形神兼备,与同时发现的《雕版印刷大隋求陀罗尼经咒》四角所绘天王像为同一形制。

彩绘四大天王像内木函虽历经千年,但依然五彩斑斓,气势不凡。仅盒子就如此珍贵难得,可以想见里面是有多么罕见的宝物。下面就到了揭晓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的时刻了。

当几位专家打开精美的“盒子”,看到木函里面的东西,一个个地全都愣住了。木函里的东西,是宝贝中的宝贝——北宋真珠舍利宝幢,这是一个存放舍利的容器。造型之优美、选材之名贵、工艺之精巧都是举世罕见的。

宝幢的主体用楠木构成,分须弥座、佛宫、刹三个部分。

须弥座呈八边形,象征着佛教中的八方天,分三层,包括底座,须弥海及须弥山。底座四周置有八只神态各异的小银狮,造型生动。须弥座通体描绘宝相、缠枝图案,中间束腰,上面环绕着木质描金勾栏。

栏杆内雕刻的就是须弥山海,波涛汹涌的海浪中托起一根海涌柱,上面即为须弥山。一条鎏金银丝穿珠九头龙盘绕于海涌柱,传说是龙王的象征,掌管着人间的旱和涝,金丝编制的龙爪、龙须清晰可见。

海面四周升起八朵描金木雕祥云,“四大天王”站立在云端之上,手持各种武器,气势非凡,而站在他们边上的“四天女”则是温柔美丽,阿娜多姿。

被托起的须弥山上,分别站立着木雕八大护法天神,姿态各异、裙带飞扬,给人灵动之美。天神中间所护卫的,就是宝幢的主体部分——佛宫。

佛宫中心竖立着一座宝蓝色八角经幢,八角上分别以真、草、隶、篆书阴刻梵语“南无摩诃般若波罗密”,意思是“大智大慧可到达彼岸乐土”,可以猜想,宝幢的秘密就在这个经幢中了。

经幢是中空的,内置两张雕版印大随求陀罗尼经咒,以及一只浅青色葫芦形小瓷瓶,瓶内供奉有九颗舍利子。

佛宫外有八根殿柱,柱上承八角形斗拱梁房殿顶及戗角。华龛上罩一八角形金银丝串珠华盖,盖上有鎏金银丝编小龙八条为脊,做昂首俯冲状,代表着八大龙王。八角垂宝花璎珞,穿以珍珠,缀珊瑚珍珠玛瑙。殿顶又有丹漆佛龛,龛内置金雕细颈宝瓶,表面浮雕观音、童子,四面云纹为底,间以飞天、凤凰。

华盖上部为刹,以白玉、水晶及金银制成。八条银链从刹上垂下并与华盖八角相连。刹顶是一颗直径为3.4厘米的大水晶球,四周饰有银丝火焰光环,寓意为“佛光普照”。

至此整座宝幢被装扮得璀璨夺目,令人流连忘返。

真珠舍利宝幢造型之优美、选材之名贵、工艺之精巧都是举世罕见的。制作者根据佛教中所说的世间“七宝”,选取名贵的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银等材料。

制作工艺上,运用了玉石雕刻、金银丝编制、金银皮雕刻、檀香木雕、水晶雕、漆雕、描金、穿珠、古彩绘等十多种特种工艺技法,凝聚了许多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心血,是一件稀有而珍贵的宗教艺术品。

十七尊木雕的神像更见当时制作者的功力,每尊佛像高不足10厘米,雕刻难度极大,天王的威严神态、天女的婀娜多姿、力士的嗔怒神情、佛祖的静穆庄严,均被雕刻得出神入化,可谓巧夺天工,精美绝世。

从真珠舍利宝幢身上,人们可见五代、北宋时期苏州工艺美术的繁荣和精美,同时也可见五代、北宋时期吴人高度的审美水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个真珠宝幢因为太过贵重,是不放在苏州博物馆展出的,而是深深地藏在了地下室的保险柜内,据一位曾经看过真珠宝幢分层组装的人士透漏,这个真珠宝幢一共镶嵌了4万多颗珍珠,可以被分体保存,如有需要,能够一节节地组装到一起,最后形成了一个集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和银等众多宝贵材料于一身的奇宝……

1978年下半年,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专门成立了真珠舍利宝幢复制小组,用了近一年时间才成功复制宝幢,但复制件在某些工艺上,仍无法达到原件的水平,足见当年工艺的精妙,令当代工艺大师们都无法企及。

可惜的是,当年真珠舍利宝幢被交到文物专家手中时,有部分损坏,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有限资料,尚无法考据出宝幢的制作者是谁,也无法考据出其中供奉的舍利子是属于哪位高僧的。

宝物发现所在地瑞光寺塔,初名普济禅院,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南的盘门内,因塔内曾经出现五色佛光而得名。这件北宋真珠舍利宝幢的出土,证明瑞光塔是在北宋真宗年间重修的。也反映出宋代江南地区手工艺技术的繁荣和精美,以及宋代高超的审美水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瑞光塔第三层塔心的砖龛内还发现了一批五代和北宋初期的珍贵文物,如五代时的铜质镀金塔两座,宋代的地藏、观音、如来佛菩萨像九尊,木刻印刷和碧纸金书的经卷120余卷。

宋嵌螺甸经箱

经箱为木胎,髹黑漆,通体用天然彩色螺钿镶嵌成各种图案,雍容华贵。经箱盖上面分布着三朵团花,中间镶半圆形水晶,并点缀五彩宝石。四周斜坡和边沿嵌有瑞花、菱形环带花纹间以蝴蝶和飞鸟状钿片。台座采用须弥座形式,设16个凹形台门,中有堆漆描金瑞草,金碧辉煌。珍贵的碧纸金书《法华经》就是被悉心存放在这件黑漆嵌螺钿经箱中,千年之后重现天日。

宋雕版印刷《妙法莲华经》

此经书用泥金书写,金泥指得是将水银和金粉混合成泥状物品,它所搭配的纸张为蓝色,又被称为“碧纸金书”。

碧纸就是磁青纸,使用靛青染料染色而成的纸张,这种纸张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从蓼蓝的茎叶处提起木蓝素,经过长期发酵后,由糖与稀酸作用游离出酚后缩合成靛。在明万历20年时,磁青纸一张价值一钱银子,而当时一钱银子可买2瓶烧酒,不然就是白面10斤或铁钉5斤,磁青纸可说是当时最贵的纸了。

五代铜质镀金塔

塔为四方形,可拆卸,整个塔身雕刻系印度风格,各面刻有佛教故事,蕉叶形插角外侧共刻故事三十二则,内侧分立四大天王像。

宋铜十一面观音

观音像立于束腰莲花台上,一脚向侧前略伸,身穿天衣,一条飘带轻轻搭在右手上,左手持一宝瓶。全身配有璎珞、耳珰、颈饰、胸饰、臂钏、腕钏等各种珠宝佩带装饰,一条珠链从项颈处斜长至足背。

瑞光塔出土的这些宝物都被保存在苏州博物馆,这些重见天日的国宝,向世人展现了一段辉煌的 历史 ,也展现了一代工匠的智慧和技巧。

下一期,我们还会继续说说苏州博物馆的另一件镇馆之宝。欢迎大家关注

真珠舍利宝幢现藏于哪个省份的博物馆

真珠舍利宝幢现藏于江苏省的苏州博物馆。此展品为宋代的文物,是用珍珠等七宝连缀起来的一个存放舍利的容器。现收藏于苏州博物馆。北宋原物在苏州博物馆的库房,偶尔会展出。现在的展品是复制品,但是工艺同样很精湛,位于苏州博物馆瑞光塔展厅,另外,位于苏州博物馆西面的苏州工艺美术馆也有真珠舍利宝幢的复制品,据说当时苏州复制了3件真珠舍利宝幢。

博物馆: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对馆藏物品分类管理,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截至2020年底,中国全国备案博物馆5788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达1224家,类型丰富。

宋代人为何要制造如此名贵的真珠舍利宝幢来存放舍利呢?

宋朝自建国之立,一反前朝后周灭佛的政策,对佛教采取了保护措施,佛教在宋代相对来说很盛行。北宋时期,寺院、佛塔等全国各地都在大兴建设,因此北宋人制作真珠舍利宝幢作供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宋太宗自自政权建立之后,停止后周废毁寺院的做法,还派沙门行勤等一百多人前往印度求法,又派近臣张从信到益州雕刻大藏经版。朝廷设立了译经院,恢复中断已久的佛经翻译工作。根据“上有好,下必从之”的古语,宋朝从皇戚贵族的好佛之风自然深深影响士大夫阶层,自然民间也大受影响。

舍利在佛教中是指死去的僧人火化之后产生的结晶体,称为舍利子也称坚固子。根据佛家经典,舍利子是僧人生前因修习戒定慧的功德自然感得。多部经典上还指出供养舍利子有许多功德。比如《作佛形像经》中写道:若有人住慈悲心,叉手礼拜舍利塔者,命终往生极乐佛国。《大智度论》卷五十九云:供养舍利常受天福,不堕三涂,升天得果如无上尊。

由此可见,供养舍利有如此功德,再加上宋朝对佛教朝野上下信众多,建塔供养舍利也很容易理解。北宋时期的繁华可以从《清明上河图》里看出端倪,各行各业都很发达,人们生活安居乐业,手工业也达到空前的发达。于是一件集全国精湛手工艺的精品真珠舍利宝幢就诞生了,把它供奉在瑞光塔里,方便百姓和信众礼拜,也是当朝者的意志体现。

从出土的真珠舍利宝幢的木函内壁上,还写着:都勾当方允升妻孙氏十娘“的题铭,隐隐含有供养礼拜之意,从侧面反映了北宋时期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中国十大传世国宝

中国十大传世国宝分别是:商后母戊鼎、西周利簋、商周太阳神乌金饰、五生图、石鼓文、平复帖、宋真珠舍利宝幢、定窑孩儿枕、渎山大玉海、四羊方尊。

1、商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千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2、西周利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火篡”或“檀公篇”,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篇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器客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

3、商周太阳神乌金饰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为商周时期的金器。2001年出土于金沙村,现收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商周太阳神鸟金饰整体为圆形薄片,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20克。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

4、五生图

《五牛图》是唐朝韩湿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又名《唐韩湿五生图》,该作品现藏干北京故宫情物院。《五生图》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

5、石鼓文

石鼓文,先奉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奉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6、平复帖

《平复帖》是普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创作的草隶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等迹,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日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在中国书法中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皆有参考价值。

7、宋真珠舍利宝幢

宋真珠舍利宝幢是用珍珠等七宝连缀起来的一个存放舍利的容器,现收藏于苏州博物馆。真珠舍利宝幢造型之优美、选材之名贵、工艺之精巧都是举世罕见的,从真珠舍利宝噇身上,人们可见五代、北宋时期苏州工艺美术的繁荣和精美。

8、定窑孩儿枕

定窑孩儿枕,文物,是九大镇国之宝之一。2013年1月1日《国家人文历史》推出,现藏干故宫博物院,展出于文华殷(陶瓷馆),故宫博物院的这件定牵孩儿称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件定窑孩儿枕不仅是宋代风俗的见证,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陶咨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9、渎山大玉海

渎山大玉海是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一年(1265年)下令制作的,由大都皇家玉作完成。其制作意图是为了反映元代国势的强盛,它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特大型卡雕。其雕琢装饰继承和发展了宋金以来的起凸手法,随形施艺。

10、四羊方尊

四羊方董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十千湖南宁乡县黄材镇目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犀炭河里遗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转干极致的青铜典范”。

关于真珠舍利宝和真珠舍利宝幢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办理pos机添加微信18127011016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