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信用卡发展历史《美国当年的信用卡危机》
信用卡的来历是什么?

信用卡的来历是什么?
信用卡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是以金属做成,发行物件与使用场所均相当有限。在一九五一年大来卡问世以后,奠定了现代信用卡的雏形。当时持卡人消费时只要出示卡片,由大来卡公司代垫帐款,之后再向持卡人收款。由于其便利性使得信用卡业务渐渐扩充套件到饭店、航空公司各种行业,发卡机构也从大来卡公司、美国运通公司扩及到各银行。
一九六五年,发展信用卡业务较具规模的美国商业银行(Bank of America)开始拓展信用卡业务,并在次年授权商标给其他银行。当时所发行的是一种带有蓝、白、金三色图案的 Bank Americard。之后美国银行进一步将信用卡业务扩充到美国境外,但由于Bank Americard的美国色彩过于浓厚,不受外国人欢迎,Bank Americard 在一九七七年正式更名为visa(威士卡),也是第一张正式的信用卡。
信用卡在台湾真正大行其道也不过是近十年的事,各信用卡国际组织visa(威士卡)、MasterCard(万事达卡),jcb(吉世美卡)、Dinners Card(大来卡)、American Express(美国运通卡)等都无不处心积虑攻占这片广大市场。
信用卡最早产生于美国的商业、饮食业。1915年,美国的一些商店、饮食业为了扩大销售,招揽生意,方便顾客,采用一种“信用筹码”,其形状类似于金属徽章,后来演变成为塑料制成的卡片,作为客户购物消费的凭证。这就是世界上较早的信用卡之萌芽。 五十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个人消费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以及电脑、通讯技术开始在银行中的普遍应用,为银行发展信用卡业务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952年,美国加州富兰克林国民银行首先发行了银行信用卡。到1959年,美国共有60多家银行发行信用卡到了六十年代,信用卡在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也盛行起来。从七十年代开始,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发行信用卡业务,如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 七十年代末,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人把在国外流行的信用支付方式——信用卡带到中国。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国内的一些银行开始涉足于信用卡业务。1978年,中国银行广州分行首先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了协议,开始代理境外银行信用卡业务。 经过代办,摸索经验,1985年,中国银行珠江分行发行了珠江卡。1986年,中国银行发行了长城信用卡,填补了中国金融史册上的空白。中国人民银行在1988年进行银行结算制度改革时,把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型的结算方式,纳入了新的银行结算制度体系,从而为我国信用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信用卡的历史最早在廿世纪初,信用卡的发源地(美国),不过当时的卡片是金属制成的,发行物件有限,而且仅限于某些场所。例如美国通用石油公司在1924年针对公司职员及特定客户推出的油品信用卡,当作是贵宾卡送给客户做为促销油品的手段,后来也对一般大众发行,由于效果良好,吸引其它石油公司跟进。其它的业种如电话、航空、铁路公司也随之仿效,信用卡的市场开始活络。 信用卡的发展曾受二次重挫,一是美国经济大恐慌时期,许多公司因呆帐及信用卡诈欺蒙受损失,二是二次大战期间,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下令战争期间禁使用信用卡。不过,这些却挡不住信用卡的发展。 那时信用卡的使用地点有限,直到1951年大来卡问世,才粗略具备现代信用卡的雏型。持卡人消费时出示这张卡,不需付现,而由大来卡公司替持卡人垫钱并向商家索取手续费(merchantdiscount),每月再向持卡人收费。其业务范围也从原先的餐馆逐渐扩及饭店、航空公司等旅游相关行业及一般零售店。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Express)则凭借其丰富的旅游经验,在1958年开始发卡,并将业务范围扩及美国以外的地区。 这时敏感的银行家也感受到信用卡的便利,在1950年代有近一百家银行加入发卡行列,却因为业务量有限、仅限于本地、而且没有向持卡人收取年费,入不敷出,许多银行纷纷退出,仅有中小型的金融机构在利润边缘求生存。而这些存活的银行开始求新求变。例如位于洛杉矶的美国商业银行(Bank of America)于1959年开始将信用卡推广到全加州;同样位于加州的圣荷西第一国家银行(The First National Bank of SanJose)也于同年计算机化。这期间,银行则另提供回圈信用付款方式,持卡人付费较有弹性,银行也多了利息收入。尔后,持卡人逐渐习惯利用回圈信用,银行信用卡的发展开始蓬勃。
懂信用卡的来 信用卡分期未入账金额 是什么意思。
就是你总共要分期的钱扣去已经还了的部分剩下还要继续还的金额。简单点就是你到现在还剩下多少钱没还就是这个分期未入账金额。
信用卡的“黑金信用卡是什么?
花旗银行名为“Ultima”的黑色信用卡以及美国运通公司在1999年推出了名为“Centurion”的黑色信用卡,被业内人士称为“卡中之王”。有人说只有拥有这种黑卡,才可充分显示卡主的“尊贵地位”。
银行信用卡的来。
广发 我的广发卡2W 只提供了名片,工作证,身份证。我不是公务员,普通公司设计总监
关于信用卡的,懂的来。
您好,最后一千取出来那会透支,加利息的。到时候不能按时还款就别想办理信用卡了。
建议您去柜台提高额度。像您这种情况提高到五千额度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您想提高更多的额度。提高您的财产能力。
祝您生活愉快。
河南办信用卡的来~~~~~~~~~~~~~~~~~~~~~~~20分
没问题,如果没有网点可以在网上下载申请表,如实填写完毕邮寄到信用卡中心。您这样的情况,申请10000额度不一定百分百,5000绝对没问题。
信用卡的cvv是什么
信用卡的安全码,也叫cvv码、cvv2码。是指在信用卡背面签名栏处,有七位数字,最后的3位就是本张信用卡的安全码。
信用卡的CVC是什么?
信用卡验证码CVC简介:
CVC(Card Verification Code)即信用卡验证码是印在信用卡背面的附加码,也称为 CVV(Card Verification Value) 即信用卡验证值,也有的称作 CID 即信用卡安全码或个人安全码等等,所有名称均指同一种验证码。
显示位置在信用卡背面,签名处末尾的顶端以斜体字显示。前四位为卡号,后三位为商业银行确保银行卡密码安全的做法验证码。CVV2、CVC2、CVN2、CSC2为验证码,是银行卡用于非直接刷卡消费场合,例如网路支付等下交易使用的。CVV2、CVC2、CVN2、CSC2可以识别银行卡交易的在场性。一般可见于银行卡背面的签名条一串数列的末三位。对于银联组织的银联标准卡使用的称为CVN2,万事达卡称为CVC2,VISA卡使用的称为CVV2,AE运通卡则称为CSC2。其名称对应的验证码产生原理都是一样的,只是不同组织有不同的命名。
信用卡的来历是什么?拜托各位大神
信用卡最早产生于美国的商业、饮食业。1915年,美国的一些商店、饮食业为了扩大销售,招揽生意,方便顾客,采用一种“信用筹码”,其形状类似于金属徽章,后来演变成为塑料制成的卡片,作为客户购物消费的凭证。这就是世界上较早的信用卡之萌芽。 五十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个人消费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以及电脑、通讯技术开始在银行中的普遍应用,为银行发展信用卡业务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952年,美国加州富兰克林国民银行首先发行了银行信用卡。到1959年,美国共有60多家银行发行信用卡到了六十年代,信用卡在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也盛行起来。从七十年代开始,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发行信用卡业务,如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 七十年代末,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人把在国外流行的信用支付方式——信用卡带到中国。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国内的一些银行开始涉足于信用卡业务。1978年,中国银行广州分行首先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了协议,开始代理境外银行信用卡业务。 经过代办,摸索经验,1985年,中国银行珠江分行发行了珠江卡。1986年,中国银行发行了长城信用卡,填补了中国金融史册上的空白。中国人民银行在1988年进行银行结算制度改革时,把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型的结算方式,纳入了新的银行结算制度体系,从而为我国信用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信用卡的历史最早在廿世纪初,信用卡的发源地(美国),不过当时的卡片是金属制成的,发行对象有限,而且仅限于某些场所。例如美国通用石油公司在1924年针对公司职员及特定客户推出的油品信用卡,当作是贵宾卡送给客户做为促销油品的手段,后来也对一般大众发行,由于效果良好,吸引其它石油公司跟进。其它的业种如电话、航空、铁路公司也随之仿效,信用卡的市场开始活络。 信用卡的发展曾受二次重挫,一是美国经济大恐慌时期,许多公司因呆帐及信用卡诈欺蒙受损失,二是二次大战期间,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下令战争期间禁使用信用卡。不过,这些却挡不住信用卡的发展。 那时信用卡的使用地点有限,直到1951年大来卡问世,才粗略具备现代信用卡的雏型。持卡人消费时出示这张卡,不需付现,而由大来卡公司替持卡人垫钱并向商家索取手续费(merchantdiscount),每月再向持卡人收费。其业务范围也从原先的餐馆逐渐扩及饭店、航空公司等旅游相关行业及一般零售店。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Express)则凭借其丰富的旅游经验,在1958年开始发卡,并将业务范围扩及美国以外的地区。 这时敏感的银行家也感受到信用卡的便利,在1950年代有近一百家银行加入发卡行列,却因为业务量有限、仅限于本地、而且没有向持卡人收取年费,入不敷出,许多银行纷纷退出,仅有中小型的金融机构在利润边缘求生存。而这些存活的银行开始求新求变。例如位于洛杉矶的美国商业银行(Bank of America)于1959年开始将信用卡推广到全加州;同样位于加州的圣荷西第一国家银行(The First National Bank of SanJose)也于同年计算机化。这期间,银行则另提供循环信用付款方式,持卡人付费较有弹性,银行也多了利息收入。尔后,持卡人逐渐习惯利用循环信用,银行信用卡的发展开始蓬勃。
VISA是哪个国家的
VISA由美国的公司运营。
VISA又译为维萨,是一个信用卡品牌,由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弗朗西斯科市的Visa国际组织负责经营和管理。
VISA卡于1976年开始发行,它的前身是由美洲银行所发行的BankAmericard。
2017年6月,《2017年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公布,Visa以1109.99亿美元的品牌价值排第7名。2018年5月29日,《2018年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发布,VISA排名第7位。2018年12月,VISA入围2018世界品牌500强。
扩展资料:
Visa的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那一年,美国银行在美国推出了首个面向中产阶级消费者和中小型商户的消费信用卡计划。
之后Visa迅速发展,于1974年展开全球扩张,并于1975年推出借记卡。
2007年,公司将全球各区域业务合并,由此成立了VisaInc.。
2008年,Visa上市,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募股(IPO)之一。
2016年,Visa完成了对VisaEurope的收购。如今,Visa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Visa的产品和服务适用于包括卡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移动设备在内的任何设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VISA
信用卡史话(二) 前世今生的大来信用卡
信用卡在美国的出现绝非偶然,这与当时美国货币制度的演变、消费信贷的兴起,以及当时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密切相连。19世纪中叶,美国国内的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大大加快,企业规模迅速扩展、商业贸易已经相当发达了,在民间已经出现了自发性的分期付款销售和消费信贷行为。到了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型零售商已经出现了向一些优质客户提供按月分期支付账户,使得消费者的信贷消费活动大大增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多类似信用卡的、可用于商品赊购的信用凭证应运而生,消费者得到了一种超前的享受。
尴尬经历催生信用卡
在日常生活中,赊购就是信用卡最古老的雏形,只是到了将它用一张小小的卡片来表现的时候,终于铸就了它的辉煌。曾有媒体将信用卡列为人类社会二十世纪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与飞机、计算机等相提并论,这个褒奖真的是一点都不过分。
一般情况下,请朋友吃饭却没有带钱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说恨不能挖个地缝钻进去。然而同样是这样一场尴尬,却成就了一个不普通的人创造出金融行业中的奇迹—他就是纽约一家信贷公司的总裁弗兰克·麦克纳马拉。
插图中这位“吃货大叔”虽然吃相不佳,但却不能小看,没有这位大叔,或许我们今天还不一定能够用上信用卡。他,就是Diners Club(大来卡)的创始人——麦克纳马拉。从很多资料的演绎中,都写成这样一个故事:1949年的某一天,美国纽约一家信贷公司的总裁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在纽约的一家餐厅宴请阿尔弗雷德·布鲁明代尔、斯奈德吃饭。酒足饭饱之后,弗兰克·麦克纳马拉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把钱包带出来,一时搞得宾主双方尴尬万分。麦克纳马拉的妻子专程前来付了账后,尴尬万分的弗兰克却发现了货币支付的问题所在,于是他萌生了创建一家信用卡公司的念头。
事实上, 据有关资料记载, 大来信用卡的设想是从施奈德和麦克纳马拉之间的多次交谈中逐渐发展而来的。当时,施奈德同样是Diners Club重要的成员,他本人是律师,麦克纳马拉是他的顾客和朋友,两人都是纽约商界的活跃人物。两个人意识到,之前的个人信贷业务需要有所改进,而最终把目标定在发行一张“Credit Card”这样的一个新兴的信贷工具上。于是,之后诞生的大来信用卡,无疑为商业旅行者提供了吃饭、住宿和其他向公司报销项目的、方便的支付和记录手段。
1950年春天,麦克纳马拉与他的合伙人施奈德合伙投资一万元,在纽约注册成立了第一家信用卡公司——“大莱俱乐部”(DinersClub International),后改组为大莱信用卡公司。大莱俱乐部实行会员制,向会员提供一种能够证明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最初他们与纽约市的14家餐馆签订了受理协议,并向一批特定的人群发放了“大莱卡”。会员凭卡可以在餐馆实行记账消费,再由大莱公司做支付中介,延时为消费双方之间进行账务清算。信用卡的雏形由此诞生。
在发卡一周年之际,大莱卡持卡人已经达4.2万人,每位持卡人要支付18美元给Diners Club作为年费。此时共有330家餐馆、旅馆、夜总会受理了大莱卡,这些受理商户需要将持卡人签帐金额的约7%支付给Diners Club。仅在1951年3月,Diners Club就处理了300万美元的交易金额,获得奖金6万美元的税前利润。到了1956年,大莱卡的年交易额超过了2.9亿美元,特约商户达到9000家,而且覆盖了旅行、娱乐类商户。1958年,年交易额突破4.65亿美元,从商户折扣率和持卡人年费中获利4000万美元。大莱卡一举奠定了在行业内的龙头老大的地位。
1958年,大莱卡的创始人之一中的施耐德(坐左)和阿尔弗雷德·布鲁明(站中)正在与Sheraton Hotels签订合作协议。
大莱卡艰难前行
就在大莱卡发卡不久,就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民信用卡公司(National CreditCard,Inc.)从1951年开始经营信用卡业务,但到1954年宣告破产;1955年,旅行签账公司(Trip-Charge)以及其它众多信用卡公司开始经营,为大莱卡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市场竞争阻力。特别是在1951年,富兰克林国民银行(Franklin National Bank)发行了信用卡,开创了银行发行信用卡的先河后,大约有100家银行也发行了信用卡,当然这种信用卡在当时还只是按月全额支付签账额的签帐卡,不过已经不能阻挡银行开始投入发行信用卡这个历史趋势了。
大莱卡发行10年后,只有大莱卡作为专营公司生存了下来,还并购了一些当时经营失利的其它信用卡公司。1958年,一家新的竞争者出现,它对将来信用卡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就是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Express),这一年成为信用卡产业发展历史上具有关键性的一年。
尽管大莱卡经历过经营上的险境和来自市场的激烈竞争,但是大莱卡还是在艰难的行进中,将其在旅行娱乐(TE)行业中的垄断地位持续了将近十年时间,在六十年代初期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大莱卡多舛的命运结局
进入七十年代,Diners Club开始掉头走向下坡,一来是整体行业萎缩造成大量持卡人放弃使用大莱卡,二则为自身的经营出现了巨大的问题,第三激烈的行业竞争以及大量的银行涉足信用卡领域,都使得Diners Club的业务状况落入低谷。尽管在七十年代后期Diners Club一直没有放弃挽救自身的努力,但终因种种原因最终仍然以失败告终。1980年12月,Diners Club被花旗银行收购,完成了它三十年独立发展的历程。
Diners Club的历史评价
尽管大莱卡目前仍然在运营,却已是辉煌不再了。然而不论Diners Club今日的现状如何,但不可否认的是大莱卡作为现代信用卡产业的先驱者的历史地位,弗兰克·麦克纳马拉、阿尔弗莱德·布鲁明和拉尔夫·斯奈德三人对信用卡产业的诞生、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正是大莱卡开创的信用卡时代,为后来信用卡行业的发展,乃至于VISA、MasterCard、AE、MBNA、CapitalOne、DiscoverCard、等信用卡行业中巨头的诞生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Amazon上竟然发现了大来卡创始人阿尔弗雷德·布鲁明与妻子的合影以及他的墓碑照片。让我们记住弗兰克·麦克纳马拉、阿尔弗莱德·布鲁明和拉尔夫·斯奈德这三位开创了一个支付时代的伟大人物。
待续: 信用卡史话(三) 横空出世的运通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