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故障检查怎么写(设备故障排查流程)
简要叙述复杂设备电气故障诊断分哪些步骤,各环节应注意事项

故障诊断步骤:
设备电气故障的一般诊断顺序为:症状分析—-设备检查—故障部分的确定—-线路检查—–更换或修理—–修后性能检查。
各环节注意事项:
1、症状分析,症状分析是对所有可能存在的有关故障原始状态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判断的过程,在故障迹象受到干扰以前,对所有信息都应进行仔细分析。
2、设备检查,根据症状分析中得到的初步结论和 疑问,对设备进行更详细的检查,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最有可能存在故障的区域。要注意这个阶段应尽量避免对设备做不必要的拆卸上,同 时应防止引起更多的故障。
3、故障部位的确定,维修人员必须掌握 全面掌握系统的控制原理和结构。如缺少系统的诊断资料,就需要维修人员正确地将整个设备或控制系统划分若干功能块, 然后检查这些功能块的输入和输出是否正常。
4、线路检查和更换、修理,这两步是密切相关的,线路检查可以采用与故障部位确定相似的方法进行,首先找出有故障的组件或可更换的元件,然后进行有效的修理。
5、修理后性能检查,修理完成后,维修人员应进一步的检查,以证实故 障确实已排除,设备能够运行良好。
简述计算机系统故障的检查诊断步骤及原则
电脑故障维修的基本流程:
电脑故障具体处理流程为:先了解故障情况——再判断定位故障——最后维修故障。
一、弄清故障状况
在维修前要充分了解故障发生前后的情况,不仅能初步判断故障部位,也对准备相应的维修工具有所帮助。
二、确定故障所在
确认故障现象确实存在后,在对所见现象进一步的进行判断定位,并确认是否还有其它故障存在,找出产生故障的原因。
三、维修故障
在找到故障原因后就要开始着手排出电脑故障。
排除故障的方法我们在下一节中会给各位小伙详细的介绍,今天的这个内容就先写到这里。
小提示:注意数据备份,在进行维修分析的过程中,如有可能影响到所存储的数据,一定要做好备份和保护措施才可以继续进行。
原则是:
一、先软件后硬件。
电脑发生故障后一定要先排除软件方面的原因(例如系统表注册表损坏、BIOS参数设置不当、硬盘主引导扇区损坏等)后,再考虑硬件的原因。否则容易走弯路。因为实际上大部分的问题都是由软件设置、操作不当导致的,有电脑硬件本身导致的问题其实并不多。
二、先外设后主机。
外设就是挂接在电脑上非机箱内的部件。由于外设部件原因引发的故障往往比较容易发现和排出,所以可以先根据系统报错信息检查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外部设备的各种连接线和本身工作状况。在排除外设部件方面的原因后再来考虑主机箱内的各板卡。
三、先电源后部件。
电源是电脑主机后的动力元钱,因此它的作用是很关键的,而且只要一开机此部件就在工作。电源功率不足、输入电压电流不正常等都会导致各种故障的发生,因此应该在首先排除电源的问题后再考虑其他部件。
扩展资料
在电脑出现故障时应进行以下几点检查。
1、先检查主机的外部环境情况(故障现象电源链接,温度等)。
2、然后检查主机内部环境(灰尘、链接、器件的颜色、部件的形状、指示灯的状态等)。
3、观察电脑的软硬件配置(安装了何种硬件)
4、资源的使用情况(使用何种操作系统、安装了什么应用软件)。
5、硬件设备的驱动程序版本等。
设备故障处理5步骤
1、 故障出现后员工第一时间停止设备运转防止恶化,注意确保自身安全。
2、 员工需保护现场不要破坏方便分析故障原因。
3、 员工快速通知班长确认故障并处理故障。
4、 班长初步确认故障并拍照留证。
5、 班长组织已生产零件做断点并筛选确保零件合格,缺陷件零件隔离避免混入合格件内。
6、 班长进一步确认故障并分析原因后解除故障。
7、 班长试生产零件并确认设备状态和零件状态是否正常。
8、 班长告知质保并要求质保做零件首件。
9、 零件首件合格后故障确认单签字,需三方同时确认(操作工、班组长、现场检验)。
10、员工正常操作设备生产零件。
11、班长把故障确认单拍照发班长群。
12、班长跟踪10-20分钟或5-10个零件,保证设备和零件状态正常。
故障确认单
设备编号
设备名称
零件名称
工序名称
日期
故障描述
操作工签字
班组长签字
现场检验签字
注意:零件合格后三方确认签字
故障确认单
设备编号
设备名称
零件名称
工序名称
日期
故障描述
操作工签字
班组长签字
现场检验签字
注意:零件合格后三方确认签字
电气设备故障分析处理的步骤有哪些
电气故障排除应遵循的步骤
为避免在二次设备故障查找中少走弯路,必须自始至终的根据故障的特征现象冷静分析,也就是说要在分析判断,综合运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而任何盲目的急躁、蛮干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甚至是越查越糊涂。为此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1.熟悉电路原理。当一台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发生故障时.不要急于动手拆卸,首先要了解该电气设备产生故障的原因、经过、范围、现象,熟悉该设备及电气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各个具体电路。弄清原理中元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信号在电路中的来龙去脉,仔细分析.结合实际经验。经过周密思考,确定一个科学的检修方案。
2.先电源后机械。电气设备都以电气一机械原理为基础,特别是机电仪一体化的先进设备,机械和电子在功能上有机配合,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往往电源出现故障,影响了机械系统,许多机械传动部件的功能就不起作用。因此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电气系统出现故障并不全部都是电气本身的问题,有可能是机械部件发生故障引起的。
3.先简单,后复杂。一是检修故障要先用最简单易行、日已最拿手的方法去处理,再用复杂、精确的方法。二是排除故障时,先排除直观、显而易见、简单常见的故障,后排除难度较高,没有处理过的疑难故障。
4.先外部检查.后内部处理。外部是指暴露在电气设备外壳或密封件外部的各种开关、按钮、插口及指示灯。内部是指在电气设备外壳或密封件内部的印刷电路板、元器件及各种连接导线。先外部调试,后内部处理,就是在不拆卸电气设备的情况下,利用电气设备面板上的开关、旋钮、按钮等调试检查,压缩放障范围。首先排除外部部件引起的故障,再检修机内的故障,尽量避免不必要拆卸。如有必要拆卸时,必须对机械、电气联系复杂的相关部件、接线端子做上记号,以防止在恢复安装时出错。
5.先静态测试,后动态测量“静态”是指发生故障后,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对电气设备进行检修;“动态”是指通电后对电气设备的检修。许多电气设备发生故障检修时,不能立即通电,如果通电的话,会人为扩大故障范围,烧毁更多的元器件,造成不应该的损失。因此,在故障机通电前,先进行电阻的测量,采取必要的措施后,方能通电检修。
6.先公用电路,后专用电路任何电气系统的公用电路出故障,其能量、信息就无法传送、分配到各具体电路,专用电路的功能、性能就不起作用。如一个电气设备的电源部分出故障,整个系统就无法正常运转,向各种专用电路传递的能量、信息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遵循先公用电路、后专用电路的顺序,才能快速、准确无误地排除电气设备的故障。
7.先检修通病,后攻疑难杂症 电气设备经常容易产生相同类型的故障就是“通病”。由于通病比较常见,积累的经验较丰富,因此可以快速地排除,这样可以集中精力和时间排除比较少见、难度高、古怪的疑难杂症,简化步骤,缩小范围,有的放矢,提高检修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