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信用卡垫还 小时候,吉林人的冬天怎么过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通榆信用卡垫还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通榆信用卡垫还的知识,包括小时候,吉林人的冬天怎么过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小时候,吉林人的冬天怎么过
承蒙邀请,一提到小时候,每个人都会感到很亲切,不光因为小时候的时光不可重现,更因为小时候有很多美好值得回味的回忆,今天就带大家一起回忆吉林人小时候的冬天怎么过的。
家家都会储大白菜
提起过去吉林人冬储大白菜的热闹场面,
许多年轻人可能是没有记忆的。
冬储大白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新买的大白菜一般要先放在朝阳的地方晾几天,
然后放到菜窖里。
打煤坯是必备技能
说起“打煤坯”这项活,
老吉林人应该都会!
每年秋凉时,
住在院里的各家纷纷动手,
在房前屋后的空地打煤坯,
待晾干后用摞起来,
取暖生火时每次取出砸成小块来烧。
每天都要生炉子
小时候家里住平房的小伙伴,
肯定都看过父母烧炉子。
点好的炉子上面烧上一壶水,
不多一会,屋子暖了水也热了,
早起的时候用刚烧好的温水洗个脸,
感觉和现在热水器里出的水一点也不一样。
洗澡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小时候家里没法洗澡,都去澡堂子。
男浴池和女浴池就一道帘子隔着。
记得澡票是3角钱一张,
去澡堂子泡一泡,浑身都热乎,
水不热的时候喊一嗓子,
师傅就赶紧往里加煤。
有一面墙叫火墙
平房里,
贴近炉子的那面墙一般都做成“火墙”。
别看是砖和水泥砌的,
可比暖气片脑呼多了。
冬天在外面玩冷了,
进屋直接就把小手贴在火墙上,贼热乎!
连着炉子的除了火墙还有火炕,
邻里邻居坐在热炕头,唠唠家长里短
不止屋子热火,气氛也热火
到了饭点儿,必然在火炕上吃饭
大铁锅做出来的饭,看着都热乎
或者在火炕上打个麻将,
别说手脚了,连屁股都是暖的!
这火炕不容易凉,晚餐烧一次火
火炕足够热到第二天天亮!
睡在上面特别舒服。
看冰花也是一种乐趣
吉林寒冷的冬天,
有一道独特的风景,
就是每天出现在阳台玻璃窗上的冰花,
很好看……
小孩子最喜欢趴在窗户边,
哈着气用手在玻璃上“作画”。
天气再冷我们都冻不着
吉林孩子小时候
都穿长辈亲手做的
大棉袄、二棉裤
用的都是特别蓬松的棉花
大人们出门都带雷锋帽或者狗皮帽子
戴上它,就再也不怕冻耳朵啦
手闷子也是一大特色
那时候的手套实打实的厚,
两只手套中间必定要带个绳儿,
要不然,
孩子在外边野疯了,
手套就不一定哪儿去了!
大棉鞋也是冬天必备
那时候的棉鞋还没有演化成“靴子”
拥有一双带气眼的条绒棉鞋简直是潮人的标志。
晚上睡觉怀里都会揣一个热水袋
这是许多老吉林人的记忆了,
灌满热水,盖子拧紧,
然后扔到被子里,
等睡觉的时候就会觉得被窝里暖暖的好舒服。
你还记得冬天的被窝里
塞进一个热水袋的幸福感吗?
我们盖得都是自家弹的棉被
自己家弹的棉被,特别实在,
盖上一点儿风都不透,
家家户户都有这种花色儿的被子吧!
我们虽然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零食
但是有着到现在都无法忘怀的美食
冻秋梨
什么水果吃起来是甜甜的,脆脆的,
咬下去还带着些冰渣的?
在吉林长大的孩子肯定都吃过,
这自然是冻梨啦!
现在街头偶尔还能见到卖冻梨的,
每次遇见小编都忍不住流口水!
冻苹果
冻苹果和冻秋梨差不多,
口感要比冻秋梨软乎点儿,可好吃了!
南方人看了以后觉得冻得就跟冰坨似的,
还黑不溜秋的。
但是在过去的吉林,
吃上冻梨、冻苹果就是小时候的梦想!
冻柿子
冻柿子是吉林传统的冬季水果。
到了冬天,
咱吉林人就把柿子搁在室外冻成冰坨,
那时候,
冻梨和冻柿子几乎普通人家冬天能吃到的唯一水果。
柿子本身就很甜,
冰冻之后,
原来的甜味仿佛被激发了一般,
用咱东北话来说就是嘎嘎甜,
雪糕和冰棍都赶不上它的好吃。
最过瘾的吃法是直接上嘴啃,
即使嘴皮子都被冻得麻了,
也要品尝这冰冰的,甜甜的冻柿子。
肉皮冻
肉皮冻是满族人的一大发明,
也是咱吉林人喜欢自制的一种食品。
要经过熬煮后把肉皮中的蛋白质和胶原熬出来,
将熬好的汤放在室外冷冻形成冻状,常温不化。
皮冻分“清冻”和“混冻”两种,是下酒的佳肴。
冻豆包
冻豆包,又叫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现在还保留这种传统制作习俗。
蒸好的粘豆包
要放到室外零下二十多度的气温下冰冻,
然后储藏到大缸里。
冻好后,在城里有亲戚朋友的,
就该挑个头均匀的豆包给亲戚朋友们送去了。
雪糕
俺们都爱冬天吃雪糕,
尤其是下雪天
咱吉林冬天的特色,
雪糕都是放室外卖的,
回家时候买一大兜子,
想啥时候吃啥时候吃,
越冷越爱吃。
还有冬天咱吉林人几乎家家饭桌上都有的菜
酸菜炖血肠
酸菜可是咱们冬天必不可少的食物
可以炒着吃、炖着吃,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搭配白肉、血肠、排骨……能吃好几碗饭
就着两瓣大蒜,都能把你吃得直冒汗
一口酸菜一口米饭,噎着了喝口酸菜汤
满满一锅的杀猪菜,吃完还会冷么?
或者来个烤地瓜也行,
这样的烤地瓜,你还记得么?
那时没有苹果几S,
也没有神马的艾派。
我们的笑容就是那么灿烂。
这样的冬天,
你还怀念吗?
关于暴雨,最让你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1975年夏天,我和同学们放了“麦假”,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生产队收割过的麦田里,捡拾麦穗。一天下午,天气又闷又热。热得人简直喘不过气来。身上的汗简直就像一层粘液,怎么擦都擦不干净。这时,从西北方向的天空,涌起来一团边缘分明的黑云。随着它的迅速扩大,太阳立即隐身不见了。不知道从那里吹来的凉风,转眼变成了睁不开眼的狂风。接着一道通天彻地的闪电和震耳欲聋的炸雷,以及铜钱大的雨点啪啪地打在地上。以上的情况,几乎同时发生。吓得不少女同学们哭起来了,也没有等老师发号施令,大家跟着割小麦的大人们,在狂风暴雨组成的银白色雨雾中,踩着地下立即泛起的水花,顶着身上噼啪作响的雨鞭,没命地往前方跑去。大暴雨真的是厉害!简直就像有个巨人拿着巨桶从天上往下倒水一样,憋得人简直喘不过气来:雨水顺着脸流淌,如果你不张口呼吸,鼻子一吸,里面几乎全是水!就像整个人都溺水了一样!前面的路,在狂风暴雨中已经完全看不见了。而大人们也早就跑得没影儿了。只剩下我们这些十来岁的小孩子们,在肆虐的狂风暴雨中边哭边乱窜。终于我发现了参照物——回村里的大路上,都栽着高大的钻天杨。我们顺着钻天杨走,就能跑回村里了。又是一阵惊雷,仿佛在耳朵边炸响。惨白的光芒和地面的微微震颤,再一次把大伙儿吓哭了。闪电过后,仿佛黑暗更浓了,雨势也更大了。打在身上都有一种又冷又麻的沉重感。感觉走了很漫长的时间,终于在雨雾中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堡门洞。进了门洞,雨水打不到了,而身体反而感到更冷了。不能在这儿躲雨了,得赶紧回家!走到巷口时,一堆烂砖头和泥浆以及不知道有多深的雨水挡住了去路。抹了一把额头上的雨水,眼前的景像令我怀疑:是不是走错了?怎么眼前有个黑窟窿呢?原来是巷子口上这家的东窑大壁和后墙塌了一半。坍塌的砖头和泥土,堵住了各家院子里流到街上的雨水。在街道上形成了一个L形的小湖泊。水很深,我们过不去了!随着雨水的不断倒灌,在家里躲雨的大人们也坐不住了——眼看着雨水要涨到门槛上了,而门槛下的缝隙里,已经有小蛇般的雨水开始顺着砖缝往里窜了。刚开始还以为是院子里的水口堵塞了。结果打开院门一看,街上是近半人深的积水,一直堵到了巷子口!几个大人们拿着铁锹,淌水过来。挖开了倒塌的窑洞造成的淤塞。积水像开了圈门的羊群,翻着浪花,卷着破砖烂瓦,一路顺坡而下,滚滚向前。堡门洞里顿时一片哭喊之声:几个在这里躲雨没有回家的小孩,接二连三地被突如其来的大水冲到了门洞外的粪场里。他们挣扎了半天,有几个男孩爬出了沤肥场,几个女孩子被冲到了粪堆上,四周全部是积水,无法逃避。大人们闻讯赶来,铲开沤肥场边的一个缺口,大水轰隆轰隆地冲进了沟里。不一会儿功夫,就把沤肥场拉塌了一个两丈多宽的大口子。我回到家里,又冷又饿。喝了点儿开水,脱光衣服搭在灶台上,就盖了块被单睡觉去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后,被人们的惊呼声惊醒了。起来穿上半干的背心裤衩,上街往人多的地方跑。听说村里的水库塌了!挤到沟边的崖畔一看,只见浑浊的洪水顺着山沟,满边满沿,滚滚而下。一个人搂不住的柳树,在洪水中只能看见树梢在不住地颤动。然后一晃,就躺在洪水中漂走了。空气中除了令人恐怖的水声,就是一股子泥腥味。没有几天时间,大队通知各户:每家几口人,就烧几个饼子,交到队里来。用于支援本县在平川地区几个乡镇——他们那里积水太深,有的人家不要说是锅灶,连房顶都淹了……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