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互联网创业要强调小化可行产品?-乐刷收款码

“小化可行产品”是精益创业里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可以使用少资源,被快制作出来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快把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根据用户的反馈来进行改进,进入“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传统的生产是在周密系统的规划后,一步一步高标准严要求地按流程生产,后出来一个精致的成品。而在市场环境下,存在太多不确定的因素无法全面识别,还面临市场的不断变化。小化可行产品就是抛弃冗长呆板的计划,通过反复试验直接在市场获取反馈,通过迭代优化来进化出一个产品。小化可行产品的三个特点:一是客观性,不是过程,而是一个结果;二是结构性:不是简单堆积,是结构性的整合和组织;三是价值性:不是束之高阁的无用之物,而是要不断使用和检验的有用的东西。比如,实习的过程和经历不是产品,实习报告才是;读一本书不是产品,分析文章才是;拥有绘画技能不是产品,绘画作品才是。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在人生的航线上,我们也面临不可预知和不能确定的未来。我们也可以制订完美的计划。但总是被现实打乱。更常见的是,在漫长的筹划、准备、酝酿后,被无法预料的困难强迫中途放弃。怎么破?可以借鉴小化可行产品的理念。熟练运用小化可行产品理念,对于个人来说,其实是实现了三次突破。第一层突破是,克服了总是在准备的“过度准备”陷阱,克服焦虑。过度准备陷阱是这样形成的:我们的教育系统让我们从小到大都在接受教育,一直在准备,从未有输出产品。这个教育系统告诉我们:我们要花很多很多时间做准备,才能胜任未来的工作。“过度准备”的一个致命问题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因而越准备越焦虑,始终迈不出第一步。而小化可行产品告诉我们:我们可以轻装上阵,边上场边准备,甚至先上场再准备,虽然过程可能很惨,但进步一定会更快。第二层突破是,避免半途而废,开启了不断完善的良性循环。提交小化可行产品只是一个开始,后续过程就是不断反馈和优化。而反馈只有三种:一是正面肯定,能坚定我们的信心,强化心态;二是否定和批评,使我们反思错误,校正方案;三是提出原方案未考虑的方面或者维度,让我们发现新世界,思考更健全。无论是哪一种反馈,都会引导我们不断修正我们的观念和产品。然后重新发布新的产品,再次反馈,现次优化,是一个良性的正循环。你会发现,因为有不断的反馈激励你,不断有改进工作需要你去做,一直准备的人需要的苦苦的坚持对于你来说根本不存在,而是根本就停不下来,。第三层突破是,把批评当作信息对待,得到心智的成长。有的人不愿发布小化可行产品的主要障碍是:害怕批评,害怕自己的弱点暴露。如果换一种角度,抛却情绪因素,批评本身是有价值的信息,或者说批评是更有用的帮助。初次提交小化可行产品问题肯定是很多的,批评能让人直接发现问题的关键,更快的优化和成长。当然,接收批评不等于是全盘接受批评,任何正面和负面的信息我们都要慎重审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算外界的批评并不正确,思考和辨析这些批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本能的抗拒批评和深思熟虑后的反对批评是两码事,而后者意味着更成熟的心智和更坚定的信心。<p><b>整理网友回复</b></p>把MVP,也就是小化可行产品发扬光大的精益创业这本书,所以很多人可能认为作者的EricRies就是小化可行产品的发起人,但实际上,SteveBlank,也就是EricRies的导师才是。互联网创业与传统创业大的差别就是创业成本。传统生意不管是做哪一行,初期的投入成本都不小。开餐厅,需要房租与装潢。开工厂,更是几百几千万的投入。但一个生意或创业要成功,并不仅仅是在初期投入,而是在创业过程中,不断的根据变化与反馈来进行改善,因为我们无法预测未来,在创新的领域更是如此。过去传统行业的竞争在与提高效能降低成本,但在创新的领域,创业者完全无法得知用户或客户对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的真实想法,一直到把产品做出来,让用户实际使用才可取得反馈。这也是为什么传统行业不容易做小化可行产品。一个是概念,一个是投入成本都大于互联网产业。反观互联网创业,改几行代码,不管怎么样都比重新装修餐厅,换菜单,换地点要来得快。并且,互联网产品可以透过分析工具了解用户真实的反馈,而不是表面上的“客气”。另外,主要的成本都是人力成本,所以只要创始团队的人咬咬牙,省吃俭用就可以大大降低成本。Dropbox也好、Airbnb也罢,许多成功创业公司的第一个小化可行产品就是一张图,或是用几个小时简单做出来的网站。再不断透过用户反馈去改造产品、提升用户体验。因为不管再怎么优秀,我们无法100%掌握用户确切的需求。所以,如果一个创始团队要求一开始就要加很多东西,把产品做到一次到位的话,那么,失败的可能性也就不小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