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的风口会是便利店吗?为什么?-乐刷收款码

马云提出的新零售=线上+线下+智能物流,一财君认为,在中国,传统便利店有着和电商巨头相比独特的优势:1. 需求 顾名思义,便利是便利店提供的重要的服务,消费者通常是在急需的状况下去便利店购买产品和服务,具体到用户的体验场景可能就是要立刻或者在十几分钟内享受到。从这一点来讲,再快的电商配送速度也无法匹配用户的需求。这也是电商和便利店根本的差别。 2. 价格 对于传统零售商来说,电子商务有杀伤力的点在于更低的价格,明显的价格差异往往会使消费者放弃传统零售商。但便利店的用户大多对价格不敏感,不仅不敏感,用户甚至能够接受更高的价格。这一方面是出于时间的紧迫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便利店存在很多非标品,尤其是便利店自有品牌产品。比如,7-ELEVEn的综合商品毛利率就能达到32%左右。这使得电子商务公司失去了自己主要的竞争优势。 3. 运营 电商的运营模式是大而全,以规模优势来形成自己的竞争力,这一点实际上和沃尔玛这样的传统大型超市很类似。但便利店的运营模式却是小而精,一方面其商品的品类很少且以食品为主,另一方面运营半径很小。这两种不同的商业逻辑决定了各自所需要的运营能力和细节都不相同,而电商的规模也无法对便利店形成竞争优势。 而京东想开设便利店也是基于两个原因:1. 在中国市场,便利店仍然是一种成长中的业态。 2. 京东这样的互联网公司理论上的确可以让便利店的经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更准确地把握用户消费习惯方面,京东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显然拥有更大的优势,而且线上消费和线下消费的打通也能够让京东的用户管理更加高效。 但是,京东经营便利店还是会遇到很多实际上的商业经营技术问题。现在的便利店进入了一个大跃进时期,但这个时期也同样面临着一些问题:1.便利店同质化严重 在北京觉察到便利店鲜食业务需求的代工厂正在变多,一些快餐店供应商开始研发便于运输、保质期长、荤素和营养搭配适宜的鲜食产品。 不过,让大多数店售卖同样鲜食产品并不是佳选择。如果你仔细看过聚集在北京同一条街上不同便利店的鲜食产品标签,就会发现它们中有的出自同一家代工厂,有的即使打着各家便利店的logo,生产地址也在同一个地方。看起来,能够生产鲜食的代工厂的增长速度,还没有跟上北京便利店品牌发展的速度。这让本应该用鲜食来拉开差异化的便利店再次趋于同质化。2.国内便利店的管理和日资便利店的管理差别很大 对于平均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商品数量却可能多达2000种的便利店来说,要想盈利,需要更精准地预测哪些商品会受欢迎,也要更擅长用巧妙的货架摆放来刺激人们的冲动消费。 大多数本土便利店只是学到了日资品牌外在的样子,还处在“形似而神不似”的阶段。终会有多少经营者愿意投入数千万元的成本和数年时间,去做那些枯燥的基本功。 不够耐心的便利店们已经出现了问题。今年3·15,全时和好邻居被查出售卖过期的关东煮。本土便利店通过开放特许加盟迅速扩大了规模,它们似乎还没有准备好如何管理这么多门店。新零售电商如果为了马上拓展客源,但是商品管理和运营跟不上的话,还是会有很多问题。<p><b>整理网友回复</b></p>便利店发展潜力很大,是不是新零售的风口看你怎么定义新零售:基于便利店的O2O没有价值,因为即时需求的特点是低客单价,后一公里上,进行配送的成本与消费者下楼买的成本相比,更本没有任何效率。更况且,便利店的SKU数量太少,根本无法匹配线上购买商品的其他场景。这个观点的推论是:高密度小业态(100-200平米)搭配O2O不经济。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下今年便利店大会 全家 的中国区总经理对于便利店O2O的看法但是便利在供应链端的进一步进化,会让现在的便利店更厉害,手段当然是依赖IT系统的升级、数据分析的深化(非常讨厌大数据这个词)以及新技术在消费场景和供应链环节中的应用。但是这些都不玄乎,过去30年也都反映在一线日系便利店的进化当中。所以不扯这种定调的逻辑,便利店运营商,踏踏实实拿出自家的报表看一下,和同行对比一下,看看哪里要提高,哪里出问题,该投入的投入,该优化的优化,终进化成7-11以后,再继续超越,这才是正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