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起家》靠信用卡起家的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信用卡起家,以及靠信用卡起家的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办理pos机请添加微信18127011016
本文目录一览:
1、信用卡是怎么产生的?
- 2、信用卡是谁发明的?
- 3、信用卡起源与谁发明的
- 4、信用卡史话(三) 横空出世的运通卡
- 5、信用卡的发明者是谁
- 6、信用卡的发源史
信用卡是怎么产生的?
信用卡,俗称“透支卡”,就是说用户不用先存钱,便可凭卡内的有效信用额度,享受先消费、后还款的超前消费方式。这样就可以让那些“月光族”继续消费,提升消费能力。有这样一个笑话,两个男人从酒吧里走出来,其中一个嘟囔着:没有它,没法过;有了它,也不好过!另一个男人深有同感,附和道:是呀,女人就是这样。第一个人大笑:我说的是信用卡。信用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经说过“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用”这一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中国民间商品交易中,常出现“赊账”等方式,“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就是一个例子。在古代,消费信贷的表现形式是高利贷。由于高利贷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在一些地方被政府明令禁止。从19世纪开始,西方消费信贷得到较快发展,1850 年后,制造商开始将昂贵的高档商品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进行销售。
19世纪中叶,一名叫摩理斯的男子发明了一种类似金属徽章的信用筹码,以标榜“先享受,后付款”的消费理念,这就是最早的信用卡。早期的信用卡由零售商、百货商店、石油公司、航空公司发行,发行的对象是企业销售对象,包括经常业务往来的顾客和有业务发展潜力的顾客。信用卡不仅能够证明顾客的身份,也是吸引和稳定顾客、提高营业额的方法。这种卡的收益远远好于预期,逐步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套用。然而这种卡片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它只能在一家店铺消费而不能通用。
关于现代信用卡的雏形,较为公认的说法是1951年出现的“大莱卡”。据说有一天,美国商人弗兰·麦克纳马拉在纽约的一家餐厅吃饭,结账时发现身上没有现金。通达的老板解围说:“我知道你信誉一向非常好,下次来一起付吧。”这次尴尬的用餐经历,让麦克纳马拉产生了创建信用卡的想法。1950年春,麦克纳马拉与他的好友斯耐德合作,投资1万美元,在纽约创立了“大莱俱乐部”(Diners· Club)。世界上第一家信用卡机构就此诞生。
按照麦克纳马拉与他的好友斯耐德两人构想,能够在商户与客户之间,创造一个提供付账服务的第三方。他们希望能够从商户那里获取一些费用以实现发卡机构的盈利,而不是从消费者那里收取费用,增加消费者的负担。他们向一些餐馆老板咨询是否能够支持这种做法,结果只有一个老板表示支持,而多数店家对这种新的消费模式并不认可。虽然支持者寥寥,但麦克纳马拉与斯耐德仍坚持探索和尝试。两人将目标首先锁定在了曼哈顿的餐饮业,经过和餐馆老板们屡次艰难的谈判,他们终于说服一批餐馆接受了这种模式。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些商户愿意尝试使用他们的信用卡。最早的一批客户是一批销售经理,他们很快接受了这种信用方式。因为这可以使他们方便了解手下推销员应酬花销的支出,控制销售成本。在餐饮业打开局面之后,大莱卡很快普及到了旅游业等其他领域。至1951 年,大莱卡会员已突破4万人,美国的很多主要城市都有接受大莱卡的商户。而大莱卡公司先替持卡人垫款,并向商户收取手续费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归纳起来大莱俱乐部的运作和盈利模式是:(1)大莱俱乐部与不同的商户签约,以确保大莱俱乐部发行的信用卡允许被使用,大莱俱乐部按照交易金额的一定比例(7%)收取商户手续费;(2)大莱俱乐部向消费者发行信用卡以供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使用,大莱俱乐部收取持卡人年费(18美元);(3)大莱俱乐部向商业银行贷款,以向签约商户支付消费者赊账消费的资金,在持卡人归还赊账消费金额后,大莱俱乐部再将这部分资金归还银行。大莱卡推出不到一年,仅在1951年3月一个月,就处理了300万美元的交易金额,获利6万美元。到了1956年,大莱卡的年交易额超过了2.9亿美元,获利4000万美元。
1958年,美国运通公司推出了运通卡。与大莱卡不同,运通公司是美国的百年老店。它于1850年由快递业务起家,二战以后已是知名的大公司,其当时最赚钱的业务是通行于全世界的旅行支票,当时,许多银行已推出了银行卡,在运通公司擅长的旅游业领域,大莱卡也在积极扩张着市场。在此形势下,运通公司早有开展银行卡业务的打算,却因担心会影响其旅行支票业务而犹豫再三。
据说,当听说大莱卡正在计划设立一个像运通一样的国际性旅行服务网络,并要发旅行支票时,为了防止其对自己业务的蚕食,运通公司的总裁终于下定决心开展信用卡业务。不管最初的决策是如何达成的,运通公司凭借其良好的声誉以及广泛的客户群,很快在这项业务上打开了局面。在运通卡发行时,签约入网的商户便有17万多人。此后,随着美国旅馆联盟的15万卡户和4500个成员旅馆的加入,运通卡逐渐被美国主流商界所接受。
同样是在1958年,甚至早于美国运通公司,美洲银行也推出了他们的第一张信用卡。但美洲银行没有进行大规模宣传,而是在加州一个中等城市弗雷斯诺市(Fresno)进行了一个市场测试。美洲银行给弗雷斯诺市几乎所有的家庭寄去了总计6万张美洲银行信用卡。有别于以往只有少数富人可以使用信用卡,弗雷斯诺市的普通家庭也享有了这种卡片,且一夜之间有了几千美元可以支配。在测试的第二年,人们用美洲信用卡购物的金额就达到了590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35亿美元。
与大莱卡不同的是,美洲银行的信用卡增加了信用滚动功能。持有美洲信用卡的消费者,不仅可以像使用大莱卡那样付账,而且在月底收到账单时不必付清全部欠款。如此一来,卡上未还清的余款将自动滚入下个月。银行则收取这部分余款的利息,信用卡也由此多了一种盈利方式。事实上,美洲银行的信用卡集两种产品于一身: 如果每月付清欠款,这种卡就和大莱卡一样,但相比大莱卡,持卡人还多一个选择,那就是可不还清全部欠款,让余款作为信贷开始滚动。美洲银行信用卡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信用卡用户的构成,而且其开创的“滚动信贷”的模式一直作为信用卡的核心特征保存至今。
信用卡是谁发明的?
第一张信用卡发行于20世纪20年代。几家美国石油公司想出了一个主意,即发行一种卡,允许顾客凭卡购买汽油并且以后付账。那是一种简单而实在的想法,但在后来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流行起来。另一种早期信用卡是“就餐者俱乐部”的卡,1950年由纽约的拉尔夫·施内德尔发行。这种卡允许俱乐部成员在27家纽约餐馆就餐。 一开始,这些信用卡只能在极少数的消费场所使用。但施内德尔很快便有了将卡的有效性扩大到零售商店以及批发商行的念头。不久,就有人设计出了几乎在任何地方都有效的“通用”卡。1958年,第一张银行卡———美洲银行的“邦加美利卡”被采用了。如今人们已十分熟悉信用卡符号,它们成了一种国际语言。全世界的银行都陈列着它们可接受的信用卡。 另一个重要的发明物,也就是计算机使得信用卡的广泛使用成为可能。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算机首先应用于商业,这意味着顾客的账目信息可以很方便地归拢在一起并贮存起来。从那时起,其他许多发明物使得信用卡更安全,更便于使用,例如把磁条加到卡上的想法,卡上可录入顾客的身份及身份证号码等信息。现在像这样的卡已用于各种途径像银行贷兑现款、担保支票,当然还有像最初打算的那样用卡来购物。
记得采纳啊
信用卡起源与谁发明的
认识信用卡的起源与发展
信用卡起源於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是以金属做成,发行对象与使用场所均相当有限。在一九五一年大来卡问世以后,奠定了现代信用卡的雏形。当时持卡人消费时只要出示卡片,由大来卡公司代垫帐款,之后再向持卡人收款。由於其便利性使得信用卡业务渐渐扩展到饭店、航空公司各种行业,发卡机构也从大来卡公司、美国运通公司扩及到各银行。
一九六五年,发展信用卡业务较具规模的美国商业银行(Bank of America)开始拓展信用卡业务,并在次年授权商标给其他银行。当时所发行的是一种带有蓝、白、金三色图案的 Bank Americard。之后美国银行进一步将信用卡业务扩充到美国境外,但由於Bank Americard的美国色彩过於浓厚,不受外国人欢迎,Bank Americard 在一九七七年正式更名为VISA(威士卡),也是第一张正式的信用卡。
信用卡在台湾真正大行其道也不过是近十年的事,各信用卡国际组织VISA(威士卡)、MasterCard(万事达卡),JCB(吉世美卡)、Dinners Card(大来卡)、American Express(美国运通卡)等都无不处心积虑攻占这片广大市场。
信用卡史话(三) 横空出世的运通卡
运通的诞生
美国运通公司早在1850年就已经创立,最初起家是由三家快递邮件公司合并而成的。它的邮件与货物快递运输服务,因快速与可靠而获得信誉。特别是美国内战期间,运通以可靠方便地传送快递包裹和信件而大为出名。
美国内战之后,铁路系统的发展带来了地区市场的全国化,跨区域的全国性货币流动变得更为重要,但是由于现金很容易被盗,在没有全国性银行的情况下,资金的转运只能依赖于邮寄系统。于是,美国的邮局应需发明了一种简单的支票——邮政汇票。邮寄汇票很快就成为一个普遍受欢迎的资金转运方式,时至今天的金融系统中,邮寄汇票的方式依然存在,美国运通很快引入了这一产品。
然而最初的产品总会存在着各种各样问题,这种汇票既缺乏兑换现金的灵活性,还同样面临被盗与伪造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891年美国运通的一个雇员发明了旅行支票,既有多种面值,又需要双重签名校验(取得和兑现时均需要签名验证),保障了旅行支票的安全性,减少了因偷盗带来的损失。旅行支票很快就成为运通公司的重要产品之一,随着美国大众到国外旅行的人数日益增加,运通在欧洲的网络发展非常迅速。在1955年,运通为客户提供了约125亿美元的旅行支票,占据了当时全世界旅行支票行业市场份额的75%;而到了1977年,运通发放了全世界旅行支票的50%份额。今天,运通的旅行支票依然可以开出任何数额的金额以替代现金,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使用。
涉足信用卡
由于大莱卡的出现,渐渐成为了运通旅行支票的竞争对手,在窥觑了大莱卡的兴起后,美国运通在1953年开始计划涉足签帐卡市场,1956年甚至考虑收购大莱信用卡,尽管这个计划最终放弃了,但在1958年10月,美国运通终于通过收购的方式,以1.75万家特约商户和25万持卡人资源跻身签帐卡行业,半年后持卡人数量已经超过了60万,1960年后期,持卡人就达到了75万,签账金额超过5亿美元,露出了信用卡大鳄的面目。
运通卡的市场目标是收入较高的阶层,特别是经常旅行的商务人员,为了与大莱卡区分,显示运通卡是更“时髦和高级的”卡,运通有意从开始就为运通卡定下了瞄准高端客户的基调——其年费为6美元,比大莱卡的5美元高20%。第二年,运通推出第一张塑料制作的卡片。塑料卡上的卡号、持卡人姓名等主要信息,都制成凸纹,可以在刷卡机上把这些信息通过复印纸印到收卡单上。这一创新,不仅明显降低了伪冒风险,而且收款员也不必再用手抄写信用卡信息,大大简化了刷卡程序。
最初,由于没有发卡和运作经验,一些客户到期不付款,运通一直亏损甚至考虑卖掉信用卡业务。就在这关键的时刻,运通聘用了后来被称为“签帐卡之父”的乔治·瓦特来管理运作。瓦特将年费增加到10美元,并对不按期付款的客户施加压力,严格管理,终于将运通不利的局势扭转,到了1962年底,运通卡的商户达到8.2万个,持卡人也翻了近4倍达到90万。运通签账卡首次盈利。
走向辉煌
1969年,运通卡持卡人发展到300万,近70亿美元的交易量使运通的签账卡业务获利数千万美元。同时,运通卡在这一年采用新设计,把卡的主调变成美元一样的绿色——运通绿卡。绿卡业务成为了运通最夺目的产品,到了1977年,运通已拥有了630万持卡人,200亿美元的交易量。绿卡的持卡人为大莱卡的5倍以上,并多为商业精英,近50%的年收入在55000美元以上的美国家庭,多数都持有运通绿卡。绿卡广泛地被与旅游业有关的商家接受,特别是在高档餐馆和商店,绿卡在旅游娱乐(TE)消费方面完全居于了统治地位。
1984年,美国运通推出了运通白金卡,以及一系列附加服务,开创信用卡服务的先河,为之后整个信用卡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美国运通在1999年9月发行了带有智能芯片的蓝卡,在发行仅仅一年时间内就达到了550万用户,不仅创造了信用卡行业内的一个奇迹,也引领了智能芯片技术在信用卡上的应用。
1999年由美国运通公司推出世界公认的高端信用卡——黑金卡
运通的领路人
美国运通的发展,离不开几位功臣。被冠以“付款卡之父”的乔治·瓦特,在60年代为美国运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5年,后来任职于IBM,并撰写了自传《谁说大象不会跳舞》的郭士纳升任总裁,以积极运用消费者导向,推行单一品牌名称而闻名,成为树立起“美国运通信用卡”这一品牌的功臣之一。1993年美国运通在危机中邀请了哈维·戈卢布出任公司CEO,他上任后在商业模式上展开变革,推出运通标志下的系列产品,并将定位从精英走向大众,特别是授权合作银行发行带有运通标识的信用卡。他的最大功绩是选择了之后的运通领头人——肯·谢诺,2001年谢诺尔特凭着出色的业绩成为美国运通的新任CEO。
美国运通卡跟随着大莱卡横空出世,经历了40年苦心经营和一番市场的磨砺,终于成就了美国运通的辉煌,2004年与中国工商银行合作在中国大陆发行了牡丹运通信用卡,后又在2007年与中信银行合作发行中信运通信用卡,2010年与招商银行合作发行了招商运通信用卡。之后,陆续与中国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合作发卡。尽管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对美国运通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相信美国运通曾经的辉煌将会延续而走向未来。
待续:信用卡史话(四) 后发制人的银行信用卡
信用卡的发明者是谁
据说第一张信用卡是餐车俱乐部发行的,这张卡的发明者是餐车俱乐部的创始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
故事是这样的:一次弗兰克请客吃饭,却偏偏忘了带钱夹,付账时尴尬万分。通达的老板解围说,“我知道你信誉一向非常好,下次来一起付吧。”
这起意外使弗兰克得到了启发,他和朋友施耐德合作,在纽约创立了“餐车俱乐部”,为200名会员发放一张证明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使他们在纽约27家饭店用餐不需带现金,到时只要和餐车俱乐部一次清账。这个网络就是后来的餐车信用证公司,也是第一家信用卡公司。
1958年,美国运通公司发行了真正的信用卡(Amex)——运通卡。在美国被广泛接受,发行使用。
信用卡的发源史
信用卡于1915年起源于美国。最早发行信用卡的机构并不是银行,而是一些百货商店、饮食业、娱乐业和汽油公司。美国的一些商店、饮食店为招徕顾客,推销商品,扩大营业额,有选择地在一定范围内发给顾客一种类似金属徽章的信用筹码,后来演变成为用塑料制成的卡片,作为客户购货消费的凭证,开展了凭信用筹码在本商号或公司或汽油站购货的赊销服务业务,顾客可以在这些发行筹码的商店及其分号赊购商品,约期付款。这就是信用卡的雏形。
信用卡矢量图据说有一天,美国商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在纽约一家饭店招待客人用餐,就餐后发现他的钱包忘记带在身边,因而深感难堪,不得不打电话叫妻子带现金来饭店结账。于是麦克纳马拉产生了创建信用卡公司的想法。
1950年春,麦克纳马拉与他的好友施奈德合作投资一万美元,在纽约创立了“大来俱乐部”(Diners Club),即大来信用卡公司的前身。大来俱乐部为会员们提供一种能够证明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会员凭卡片可以记账消费。这种无须银行办理的信用卡的性质仍属于商业信用卡。
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首先发行了银行信用卡。
1959年,美国的美洲银行在加利福尼亚州发行了美洲银行卡。此后,许多银行加入了发卡银行的行列。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银行信用卡很快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并得到迅速发展,信用卡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也盛行起来。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发行信用卡业务。
“信用卡”一词,本意是专指这个帖子里介绍的这种金融产品,可是由于以前国内没信用卡,甚至没有任何信用卡功能的储蓄卡大行其道,所以真正的信用卡,反而只能冠以“贷记卡”这种不伦不类的称呼。真正的信用卡,具有以下特点:不鼓励预存现金,先消费后还款,享有免息缴款期,可自主分期还款(有最低还款额),加入VISA,MASTER等国际信用卡组织以便全球通用。
关于信用卡起家和靠信用卡起家的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