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ing|网络迷踪:Internet,像鱼不知道水的存在

Searching|网络迷踪:Internet,像鱼不知道水的存在

12月8日,我参加了极客电影组织的CelebratethepowerofInternet:《网络迷踪》互联网人超前点映,看完后,有了马上要写下来的冲动。就写出了这第101篇公号文章,和四维碎片第一篇文章遥相呼应,那是四年前我从电影院看完《星际穿越》回到家,按捺不住一气呵成,这篇也是,因此也啰嗦了一点儿。

灯光暗下去,整个屏幕突然切成了Macbook标准的开机界面,我心里咯噔一下-和旁边两个格子衫Geek说:“系统出问题了”,分明底部状态条显示这就是个电脑桌面-仿佛街头的POS级进入蓝屏。从这一后,每一帧电影画面,都没有离开过一个桌面,一会儿是以男主DavidKim的账户登陆,一会儿是女儿MargotKim和她妈妈的账号登陆那个Macbook-所有的镜头都在桌面上-按照阿里云研究院嘉宾田丰的讲法“观众席成了‘屏幕动物园’,所有的观影者只会盯着为电影上那个desktop以及desktop上的手机屏幕,而此时,背后庞大的internet有无数的AI也在和你一起‘观影’”。开场短短6分钟,通过在各个账号上登陆记录这亚裔一家三口从孩子出生,成长到妈妈查出癌症病逝的视频,画片在calendar上的日志,把十几年的背景故事穿在了一起。影响和声音的记录,通过Facetime,手机甚至男主都记录了下来,故事开始展开……

这部电影《网络迷踪|Searching》要到下一周12月14日才会公映,此前我在一些电影公号上看过对它的介绍,据说电影拍摄只用了13天,剪辑用了3年,说小成本电影制作只要100万,刚上映已经拿了7000万的票房,剧本和导演是Google28岁的工程师出身云云,整个画面都在电脑桌面云云-我一开始还想是桑德拉.布洛克以前演那种,真实世界和互联网世界交叉的悬疑剧,但是一看下来,的确如宣传所说-这可能是2018最好看的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互联网桌面电影”。看完后李东东主持做了一场小型嘉宾分享,请来的三位嘉宾,两位年轻人都是互联网创业海龟,另一个是在公司就和我合作的阿里云研究院田丰老师,更有意思的是,观影的都请的是来自互联网公司的Geek代表和创业者,说dresscode是格子衫,我没有格子衫,找了件在国外买的星球大战套头衫充数。

不能剧透,所以只能在这里提几点感想,推荐读者上演时去看看: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说过“Whatmattersinlifeisnotwhathappenstoyoubutwhatyourememberandhowyourememberit.”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互联网和无处不在记录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的生命以数字化的形式,随时可以回顾。一开始用6分钟遍历Kim家庭的calendar,这一家亚裔(韩裔)三口之家那些点滴,透过手机摄像头和桌面操作,我们真要感谢数字化时代的技术,让我们每个人如此容易遍历自己的过去。而同样是互联网时代的天罗地网,才让父亲Kim从各种社交网络的蛛丝马迹中,在短短四天,找到了女儿。这部电影的悬疑和人性,完全聘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镇悬案,但是那个时代,没有这些“数字化迷踪”大数据,想破一个这样的案子,十天半个月下来,终究回天无力。

电影屏幕上是在Google搜索,Facebook和Twitter,新闻网站,地图软件以及直播网站组成的覆盖我们24小时的工具来回切换,这件事其实赋予了我们新的自由。和电影中那个“失踪”的乖乖女Margot一样,我们的同学,同事和亲戚是不能选择的,但在一个个虚拟的网络部落里,那个倾听你和懂得你的,却是你主动选择的任何一个人或者AI,这是这部片子反转的根源之一。Margot在班上独自吃饭的nerd,在直播室却有自己健谈的知心朋友。契而不舍找寻女儿的父亲,看到女儿在虚拟世界里的所思所想,深感自己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女儿。无论70,80后网络移民,还是90,00网络原住民,今天彼此在物理上的交流,逐渐让步于网络上的虚拟关系。有位嘉宾说,自己父母那一代是60后,文章要打印出来才看得进去,现在90,00后习惯了平板和手机,纸质文件恐怕要拍下来用屏幕看才看得更顺眼。

Kim应用各种工具在互联网上寻找女儿和真相的操作十分娴熟,用到的就是美国每一个常人使用的工具,其画面信息之大和网络的快速,容易让观影的Geek或技术迷觉得很过瘾。很多材料指出,你还可以刷第二第三遍,因为网页上还有别的故事,比如男主角错过了那个时候外星人造访地球的一则报道,这就像网络世界的原住民,一边听着虾米音乐,打开几个网页刷新,一个用支付宝付账,一边浏览一个参考网页,那边打开着钉钉或者微信和人聊天,那边摄像头上等着对方上线,手机屏幕上开着直播而依然可以一心二用做事-这也许是我们发明的互联网对人类大脑的进化。

在这些“丰富的技术内容”之外,整部片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拍出了技术悬疑情境下的人性柔软和无奈:

男主David深爱死去的妻子,在寻找蛛丝马迹的时候常“撞到”有妻子的视频文件,打开看着看着就热泪盈眶。但为了怕女儿伤心,他选择相信“时间会治愈一切”,从来不和女儿谈起逝去的妻子。在她妈妈去世纪念日那天,Margot在直播室里拿着妈妈的照片和虚拟朋友“薯条和鱼”说,这是我妈妈,她是我认识的最美丽的,我不理解我爸为什么从来不和我谈起她。这时候David敲门,提醒她当天是AmericanIdol决赛,两人都把伪装的欢乐展示给对方-这有点儿像欧亨利Maggie的礼物,让人心酸。

最打动我的一幕,是David听说女儿已经遇害(最后有反转),把女儿笔记本里的视频upload到Memorialonline网上纪念堂,其中一个视频是父亲节那天,3岁左右的女儿踩在他背上和妻子让他起床,给他看自己画的幼稚的画“Myfatheristhebestdad”那个幸福的场面,他想了想把视频删掉了,上传了其他的视频,就是这个小小的删除动作-那一刻沉痛而隐秘-觉得自己不配一个最好的父亲,把这样珍贵的瞬间,留在自己心里-能够无限次copy的东西,其实就没那么珍贵,只有藏在我们心里的秘密,才是最珍贵的。电影在人性刻画上是成功的,看到最后大多数人都落泪。

这部电影对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和人性的互动,也值得反思。如果电影里的网络环境有支付宝微信支付这么方便的手段,最后那个少年带着2500美金现金去湖边还钱的惨剧,就不会发生。在直播室里虚拟人物的身份鉴证问题,互联网搜索的分级问题都值得深思。包括密码保护问题,女儿失踪,如果不是作为父亲的Kim凭着对女儿一个网站的密码的线索,一步步通过重新设置获得女儿的踪迹,整个破案就无从谈起,然而,监护人和子女的数据安全怎样界定,也是个伦理问题。

《网络迷踪》以其新颖的制作模式,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之前从来没有细致想过的问题:我们已经是生活在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大海里的鱼,能否感知水的存在,以及这庞大的水域,对我们的影响,这部电影会给70,80,90,00后不同的观感,就像跳出鱼缸,才能看到自己游弋的样子。

对于所有来看电影的格子衫Geek们,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感觉到制造了这一切工具的互联网人有多了不起,而是我们看到我们的产品怎样被使用和影响到所有人的生活。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