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pos机案例的简单介绍
长尾理论的案例举例有哪些?

“长尾”案例一:Google
Google是一个最典型的“长尾”公司,其成长历程就是把广告商和出版商的“长尾”商业化的
过程。数以百万计的小企业和个人,此前他们从未打过广告,或从没大规模地打过广告。他们小得让广告商不屑,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曾想过可以打广告。
但Google的AdSense把广告这一门槛降下来了:广告不再高不可攀,它是自助的,价廉的,谁都可以做的;另一方面,对成千上万的Blog站点和小规模的商业网站来说,在自己的站点放上广告已成举手之劳。
Google目前有一半的生意来自这些小网站而不是搜索结果中放置的广告。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代
表了一个巨大的长尾广告市场。这条长尾能有多长,恐怕谁也无法预知。
“长尾”案例二:亚马逊
一个前亚马逊公司员工精辟地概述了公司的“长尾”本质:现在我们所卖的那些过去根本卖不动的
书比我们现在所卖的那些过去可以卖得动的书多得 。
“长尾”案例三 7-11
7-11便利主要的利润产品,基本都是“长尾”。
ZARA 用的是什么pos机
ZARA 飒拉商业(上海)有限公司 使用的是杉德POS机 型号为PS100TEM 收单行为建行
他们的销售管理系统和POS机无关
包政《营销的本质》读书笔记(第七章第四节)
第七章 社区商务活动方式的兴起
第四节 ZARA的成就
1.ZARA的成就
2.ZARA的生产性
3.ZARA的交换性
这一节以ZARA作为案例,生动阐述了速度经济原则是如何在一个传统产业——服装产业造就了一家企业传奇的。ZARA的成就不再赘述,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它取得成就的背后的原因,也即要弄清楚ZARA赢的道理所在。
包老师开篇用两句话精炼地表达了“速度经济”原则的落实方式:“速度经济”源自于对“时间价值”的组织与管理协调。“时间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产品的生产性”(提高响应市场的速度),二是提高“产品的交换性”(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
接下来的篇幅,包老师首先介绍了ZARA的发展历史和取得的成就,然后从提高“产品的生产性”和“产品的交换性”两个方面具体介绍了ZARA的做法。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支撑ZARA的“更多的品种、更短的周期、更小的批量、更低的成本”这一“供应链范式”的供应链“模式”才是真正让ZARA强大的关键(具体见书第181页图7-4)。
在提高“产品的生产性”方面,ZARA做了两方面的事情:一是通过建设各种先进的软硬件运营系统,提高订单处理、加工、物流配送等各环节的速度(即提高了产品的整体通过能力),二是进行“订单式生产”,实施有限的“安全库存”,减少每一批次产品的数量,缩短品种转换时间,提高生产的柔性,以调节“供应期量”满足市场的“需求期量”。
在提高“产品的交换性”方面,ZARA通过提高速度和减少批量(即提高“产品的生产性”)为有效地“增加品种”创造了条件,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即提高“产品的交换性”)。ZARA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之一,是其无比强大的新款服装设计能力,这种能力的背后是其分布在童装部、女装部和男装部的400名设计人员与采购、市场和设计三个部门构成的一体化运作的矩阵结构。
从营销方面来看,ZARA没有借助成熟的传统服装分销与零售网络进行销售,而是花大力气自建了自己的零售门店网络,并通过加强门店经理的职能及时对接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然后由门店经理直接通过PDA向总部下订单,从而很好地深化了“企业-消费者”的直接联系。
从物流方面来看,ZARA也是花大力气自建了高效的物流供应体系。对于遵循“速度经济”原则开展市场竞争的企业来说,时间就是优势,时间就是制胜关键,因此,高效、可靠的物流供应体系必然是企业的一项重点职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介绍ZARA做法的同时,包老师不忘对照我们的本土企业没有做好的地方、做错了的地方,让人收益良多。我们有大量本土企业尚未认识到“规模经济”向“速度经济”转变的大势,因而在量产量销的诱惑下积重难返,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而内部运营效率日益低下,导致响应市场的速度和能力都有问题。组织效率的低下一定不是哪一个部门造成的,它一定是系统结构不良所导致的系统功能低效的表现,财务部只是企业中的一个职能部门,在整体低效运转的系统中,其它部门也无法独自高效,共同使得整体效率低下,效益低下。
ZARA的商务活动方式是不是社区商务方式?
包老师在后面的一节开头就说了:ZARA模式并没有走到尽头,它的商务活动触角只是触摸到了消费者,或者说,在自有门店的界面上,有效地构建起了与消费者的社区商务方式。为什么?
从ZARA的案例可以看出,设计师设计服装的创意信息并不是来自于门店经理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而是来自于3个专业职能部门及其专家的支持和帮助。而门店经理也没有从自己门店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反向要求设计师按照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设计,而是根据消费者的购物选择的统计分析数据,推断现有款式服装未来的销售趋势,以及消费者可能需要的新款特征,再向总部下订单。
谁让我们像孩子一样冲动消费?《无节制消费主义的元凶》硬核揭秘
在B站, 《无节制消费主义的元凶》这部记录片拥有50万的播放量,评分9.4。
在豆瓣、知乎和其他论坛中,你也经常会看到有人分享,这部纪录片是如何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消费观。
之前我们以为,无节制地买买买仅仅是因为个人缺乏自控力。
至于我们的消费欲望是被谁操控?我们的消费观念是如何被植入?是谁“改造”了产品,进而改变了我们的消费习惯?我们很少认真思考过。
其实,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有着商家精心设计的产品策略和市场营销手段。
正是这些策略和手段的助推,让我们主动和被动陷入无节制消费主义,像个孩子一样无节制消费。
计划报废,人为缩短商品的使用寿命
为什么家里的灯泡用不了多久就坏了?为什么明明还可以打印,打印机却提示你更换墨盒?什么手机电源线坏了一根又一根?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水芯笔不能更换笔芯?为什么手机用了几年就只能换新的?
因为,这些商品都被做了手脚,被人为修改了“寿命”,拥有了更短的使用周期。
这就是计划报废,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工业策略,它让我们陷入不断报废-消费的循环。
计划报废最典型的案例便是记录片中揭露的灯泡制造业,这是计划报废这一策略的起源。
一个灯泡原来的生命周期是2500个小时,商家有计划地将灯泡的寿命降到1000小时。这样,以前可以用两年的灯泡,现在一年不到就得换。
为了推行这个策略,灯泡商家联合起来签署协议,规定所有灯泡寿命不得超过1000小时,超过的商家要被罚款。
那么,一个灯泡的实际寿命可以有多长呢?
在《灯泡阴谋》中我们看到,美国利弗莫尔市第6消防站中的一只白炽灯泡,已经发光发热了119年,利弗莫尔的市民为长寿的它举办了一场生日派对。
然而,它的生产厂家早在95年前就倒闭了。
再来说说墨盒,商家在墨盒中加了个计数器,只要打印到50000张,就提示消费者更换墨盒。
而有人试过,三次将计数器手动归零,归零以后都能再继续使用一段时间。
只要你开始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这样的商品有很多:洗衣机过了保修期就经常坏,zara和hm的衣服用洗衣机洗几次就变形了,数据线用不了多久就充不进电,u盘用一段时间就变得无法识别……
现在我们知道了,并不是商家无法做出质量更好、更耐用的产品,而是它们被内置了报废属性,人为地缩短了使用周期,被有计划地报废了。
还有一种做法是使用特定的商品组件来增加修理的难度,或者让商品无法被修理。
有消费者认为,苹果手机用特定形状的螺丝和胶粘合外壳,目的就是让既有的维修工具无法使用,不让消费者维修,以促使消费者去购买新的苹果手机。
潮流报废,将耐用品变为快消品
宜家让斯堪的纳维亚风风靡全世界,但大家没有意识到的是,它带来的最大的“贡献”,是改变了人们购买家居用品的方式。
在宜家,所有的产品都有着潮流的设计,而潮流的生命周期是短暂的。宜家打的算盘是:将产品与潮流联系起来,这个产品就将带来源源不断的销量。
事实证明,人们的确愿意为流行产品买单。
明星带货的新款口红、新出的游戏皮肤、新款香水、网红奶茶、联名款包包、当季流行的新款衣服总是卖得更好。
人们为了第一时间到新开的宜家卖场购物排队几个小时,为买一杯喜茶排队一两个小时,为了买最新发布的苹果手机排队15天,像打劫一样疯抢优衣库联名t……
而当潮流改变,人们会抛弃之前的产品,开始追逐新的潮流新的商品,尽管那些潮流新品只是更换了外观,或者增加了一些并不必要的功能。
记录片指出,一直以绿色标榜自己的宜家,实际上是一次性消费文化的制造者。
宜家甚至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诱导消费者行为的系列广告,号召消费者扔掉沙发、扔掉台灯,只因为它们“过时了”。
这也是一种商家常用的手段,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来让持有旧产品的人对商品产生不满情绪,这一手段叫做“ 有序制造不满情绪 ”。
迎合潮流,不断推出新产品,诱导消费者追逐新款的、流行的东西,让家具、沙发、手机、电子产品等耐用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慢慢变成了快消品。
甚至汽车也成了快消品。
56版雪佛兰贝尔艾尔跑车,一年改变一次汽车的颜色和外观,更换金属板材。
雪佛兰通过营销诱导消费者用车的颜色和外观,来搭配自己的鞋子或者包包,从而体现时尚感。
这一方法大大提升了消费者换车的频率,人们忘记了车的本质是代步工具,忘记了衡量车的标准是发动机和引擎的性能,雪弗兰成功地将车变成了配饰。
结果当然是:商家赚到了更多的钱。
手机支付和信用卡,让消费失去理性
当我们习惯了手机支付,一叠叠的RMB变成了抽象的数字,我们就失去了对钱的感知。
很多人意识不到,花钱是会产生疼痛感的,心理学称之为the pain of paining。
很多老人总是嘱咐年轻人要“心疼钱”,因为他们还保留了花钱的疼痛感。
让消费者彻底对钱失去感知,变得不理性的还有一样东西,那就是信用卡。
电子支付是让钱变成了数字,信用卡则是把未来的钱也变成了数字,放进你的电子账户里,让你可以轻松地花掉。
信用卡就是一张神奇的卡片,一方面它削弱掉使用者对“花钱与购买之间的关系”感知;另一方面,它充分利用了人们对未来的乐观心态,不断透支未来的钱。
B站一位up主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去苹果店购买最新款的苹果手机,不巧pos机出了故障,他只能去取现金。
而当他将取到的现金拿在手里时,才发现五千多竟然这么厚厚一沓,顿时开始心疼,于是选择将钱又存了进去,不买了。
心理学家也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拍卖同样的篮球门票,一组人需要用现金支付,另一组用信用卡支付。
结果发现,需要现金支付的那组最高出价仅为100美金,而可以信用卡支付的对照组出到了500美金。
看,这就是花钱的疼痛感被消解,花钱的压力感被转移到未来后产生的效果。
成年人变得和孩子一样,想要什么马上就要得到,有了欲望就要即刻满足。
在还没有想明白是不是真的需要,是不是真的适合的时候,钱就已经花出去了。
而这正是商家们想要的,让消费者停止思考,失去理性,变得感性、冲动,让他们放任自己的本能、出于潜意识的需求去购买,陷入消费主义的狂欢。
毕竟,透支的钱要怎么还?从来不是商家需要考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