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徽行泼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班徽水墨风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及其代表作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及其代表作概述如下:

中国历代艺术顺应时代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乍一听是废话。不光中国古代,全世界都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以绘画艺术为主,尤其是山水画,极具中国文化特色和气质。

一、“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殷商时代主要是甲骨文、金文。小篆创始于秦代。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楷书形成于汉末。行书开始盛行于晋代。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中国书法艺术的代表:秦代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东晋王羲之尤擅草书、行书,号为“书圣”。

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欧体、颜体、柳体;怀素、张旭的狂草。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创赵体。

明代以文征明、董其昌声誉最高。

二、画中有诗。中国画的材料及分类:材料:笔、墨、纸、砚、绢素及矿物颜料。

分类:以题材的不同,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在表现技法上,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在艺术风格上,分为工笔重彩画与水墨淡彩画。

中国的文人画。地位: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风格:追求抒情写意;创作:强调个性表现。

中国的山水画。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特别讲究布局构图。山水画的灵魂是意境,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中国的人物故事画。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的作品。

三、金声玉振。先秦时期音乐的发展。自黄帝时代至周代,“乐”文化已相当发达。河南舞阳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中出土的“骨笛”,有完整的七声音列。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可吹奏出符合音律的不同音高。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编钟记载着丰富的上古乐理。

秦汉至隋唐时期音乐的发展。秦汉新的音乐样式有“相和歌”、“清商三调”;至东晋,又形成南国“清商乐”。南北朝、隋唐时代,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俗乐,总称燕乐。

明清时期音乐的发展。戏曲音乐繁荣。器乐艺术发达,形成古琴、琵琶、筝、三弦、唢呐、笛、萧等乐器独奏艺术门类。名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

四、宫廷舞和民间舞。中国古代宫廷舞的发展:先秦时期:夏商时代已产生宫廷舞蹈;周代统治阶级制定礼乐制度。汉代设乐府,采集整理民间乐舞,并把俗乐舞用于宫廷祭祀。隋唐官办的乐舞机构集中培训专业乐舞艺人。宋元时代:宫廷队舞继承隋唐的传统,在艺术上卓有成就。明清:宫廷燕乐舞蹈开始趋于衰落。

中国古代民间舞的发展:特点:形式上更加瑰丽多彩;反映与人们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场景和喜、怒、爱、憎的感情。表现:《诗经》和楚辞生动地描写周代的民间舞蹈形式;两汉时期:各地乐舞有相应发展,出现了歌舞繁荣的局面;南北朝时期《西凉乐舞》展示了“胡舞”的风范;隋唐时期:总体特征是各民族舞蹈艺术的大交流、大融合、大创造;宋代:民间舞蹈十分兴盛,民间舞队非常活跃。

五、戏曲。秦汉至隋唐时期戏曲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乐舞百戏。隋代的“四方散乐”。唐代的杂技歌舞。

宋元时期的戏曲发展:宋代: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元代:一人主唱,曲牌联套体的戏曲音乐,成为元杂剧的核心艺术形式。

明清时期戏曲的发展:明朝传奇剧逐渐形成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昆山腔的“水磨调”,成为明清曲牌联套体戏曲舞台的主腔。

扩展资料:

美术本就服务于时代文化,不过特点还是有的。这个要分时段。可以以汉为节点,之前暂称为先秦。当然这个不严谨。先秦之前围绕三样东西“天神”“地祇”“人鬼”。人鬼就是老祖宗。所以美术风格很质朴,神秘,符号化尤其突出,人文化有,但薄弱。

商多是祭器,周多礼器,多青铜,刺绣,雕刻,陶质,持续到秦汉。政治格局改变,宗教萌发等等,艺术品内容题材偏向于 生活,造型依旧大气质朴,浑宏,但依旧多器物,刺绣,雕刻,铸造等等,个体意识依旧滞后。从先秦到汉 一样东西从未改变,那就是线条的艺术。因为文字的传承导致我们更偏爱线条和符号化而不是西方的体积。

纸张的出现是现在意义上绘画兴起的前提,美术的内容也多了起来,个头变了,艺术载体变了,内容也变了从天神地祇人鬼转变为了市井人间,或是三教题材。但依旧传承了东方的 平面线性美学。后来的其实本质没变,变的都是 内容 题材 或是绘画方式与技艺,每个时代有其特点与侧重。

所以 3500多年 我们 美术上 从文字的出现就奠定了审美的趋向,文化的传承凝结了表达方式的含蓄。而美术的发展 随时代的进步与载体的变化从质朴,抽象 神秘走向精巧,细腻,丰富繁杂,系统,到最后的教条,直到今天的几乎泯灭,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泯灭,必是美术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国美术的历史

宋徽宗被俘北上,哭着写了8字密信,赵构看后为何不去救他?

《徽行泼墨》班徽水墨风

1126年冬天,金军第二次南下,很快就攻破了宋军的都城汴京,于是金军将宋徽宗和宋钦宗都废去皇位,将汴京城内的30万百姓和东京城内的各种古玩珍宝全部送往北方,北宋正式灭亡。被俘虏之后,宋徽宗的日子那叫一个惨,不仅被金帝逼迫穿着孝服去拜见金太祖的寺庙,并且随后还被分封为昏德公,被流放到五国城软禁起来。

而与此同时,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在南方称帝,建立了南宋政权,生活那叫一个滋润,尽管时常被金兵追逐,但是有岳飞、韩世忠等名将撑着,赵构自然没有办法顾及自己的父亲怎么样。而等到局势稍微安定下来之后,宋徽宗在1127年7月派遣自己的臣子曹勋,准备让他悄悄逃到南宋,传递自己这边的悲惨情况。

在临行前,宋徽宗哭着将自己贴身所穿的背心交给了曹勋,并且挥笔泼墨,在上面写下了8个字:“可便即真,来救父母。”然后,宋徽宗叮嘱曹勋说:“千万不要让他忘记我今日所承受的屈辱。”于是曹勋接到宋徽宗的命令之后,历经千辛万苦,才辗转回到了南宋,见到了当时已经成为宋高宗的赵构。

在朝堂之上,曹勋首先将写着8字密信的宋徽宗背心出示给大臣们看,群臣看到之后不禁痛哭流涕,唯独赵构面不改色。于是曹勋上书说:“希望皇帝能让我招募500死士,从海陆救援太上皇大人!”谁知赵构看后不但不表彰曹勋的爱国之心,还将其贬官,那么为什么在看了父亲的8字密信之后,赵构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去救援自己的父亲呢?

因为很显然“一国不容二主”,如果真的将宋徽宗救回来的话,那么自己的皇权其实也直接受到了挑战,因此赵构宁愿让自己的父亲在异国他乡悲惨离世,也不愿意将其想方设法营救回国,因为自古以来,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只能有一个,为了避免父子之间争夺皇位的情况出现,赵构只能作出这样的选择。

文房四宝的来历

"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

文房用具除四宝以外,还有笔筒、笔架、墨床、墨盒、臂搁、笔洗、书镇、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图章、卷筒等等,也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

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演变而来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大致是说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书,或能画,或既能书又能画的,是离不开笔墨纸砚这四件宝贝的。

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

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元代以后湖笔(浙江湖州)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

扩展资料

官职

古人不仅给笔、墨、纸、砚取了名字,而且还给它们封了官职。

1、笔

书写用品,因笔杆以竹管作成,使用时要饱蘸墨水,故封之为中书君、管城侯、墨曹都统、墨水郡王、毛椎刺史

2、墨

多以松烟制成,品质上乘的还要添加香料,故封之为松滋侯、黑松使者、玄香太守、亳州楮郡平章事

3、纸

性柔韧,可随意裁剪,且以洁白者为佳,故封纸为好畦(侍)侯、文馆书史、白州刺史、统领万字军略道中郞将

4、砚

储墨之器,质地坚硬,帮封之为即墨侯、离石侯、铁面尚书、即墨军事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房四宝

关于泼墨山水画的诗句

1.泼墨山水的相关诗词

泼墨山水 作者:方文山篆刻的城 落款在 梅雨时节青石城外 一路泥泞的山水 一笔凌空挥毫的泪你是我泼墨画中 留白的离别卷轴上 始终画不出的 那个 谁青花瓷青花瓷方文山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对诗泼墨画菊欲留秋 偕与谁隐?踏雪赏梅只待春 欲邀君同!泼墨画菊欲留秋,偕与谁隐?转轴拨弦且唱晚,愿随君行!似乎天地万物都融于这片淡淡的薄雾中,弥散再弥散万象,诸般失落,尽在画中世界”的神色.淡溥如雾的氤氲并未遮住这山水的灵气也许这里弥散的只是思绪自然的魅力往往就是能融入人的心境泼墨也好如画也罢只要能体会出其中无尽的意境也就足 。

2.泼墨山水的相关诗词

泼墨山水 作者:方文山

篆刻的城 落款在 梅雨时节

青石城外 一路泥泞的山水 一笔凌空挥毫的泪

你是我泼墨画中 留白的离别

卷轴上 始终画不出的 那个 谁

青花瓷

青花瓷

方文山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

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对诗

泼墨画菊欲留秋 偕与谁隐?

踏雪赏梅只待春 欲邀君同!

泼墨画菊欲留秋,偕与谁隐?

转轴拨弦且唱晚,愿随君行!

似乎天地万物都融于这片淡淡的薄雾中,弥散再弥散

万象,诸般失落,尽在画中世界”的神色.

淡溥如雾的氤氲并未遮住这山水的灵气

也许这里弥散的只是思绪

自然的魅力往往就是能融入人的心境

泼墨也好如画也罢

只要能体会出其中无尽的意境也就足

3.赞美水墨画的诗句

赞美水墨画的诗句有:1、《陈式水墨山水》年代: 唐 作者: 方干造化有功力,平分归笔端。

溪如冰后听,山似烧来看。立意雪髯出,支颐烟汗干。

世间从尔后,应觉致名难。2、《徐道士水墨屏四首》年代: 宋 作者: 白玉蟾雁侧风前字,烟凝雨后情。

不知谁氏子,持钧立江城。3、《题王起宗大横披水墨作远淡势》年代: 宋 作者: 方回卧龙峰下草庐幽,门外桥横水自流。

潇洒王郎只数笔,淡云疏树一天秋。4、《观水墨障子》年代: 唐 作者: 李洞若非神助笔,砚水恐藏龙。

研尽一寸墨,扫成千仞峰。壁根堆乱石,床罅插枯松。

岳麓穿因鼠,湘江绽为蛩。挂衣岚气湿,梦枕浪头舂。

只为少颜色,时人著意慵。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曰玄英先生。

睦州青溪(今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

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李洞,字才江,京兆人,诸王孙也。

慕贾岛为诗,铸其像,事之如神。

4.有关水墨的诗句有哪些

1、晚来秋水映残霞,水墨新描图画。

——《西江月·谁把蓝揉翡翠》周紫芝2、吹回溪面舞因风,身游水墨画图中。——《浣溪沙》李洪3、真个美。

水墨观音难比。——《谒金门·真个美》无名氏4、云间二室劳君画,水墨苍苍半壁阴。

——《赠李伊阙》许浑5、五冠西畔九龙东。水墨古屏风。

——《巫山一段云 北山烟雨》 李齐贤6、今古渔樵话里,江山水墨图中。——《木兰花慢·到闲人闲处》刘秉忠7、笔下淋漓水墨,满空雨响风声。

——《清平乐 题碧梧苍石图 珊瑚网名书题跋卷八》8、水墨画图春淡淡,莺花庭院日迟迟。——《春阴》方岳9、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

——《王晋卿作烟江叠嶂图仆赋诗十四韵晋卿和之语》苏轼10、番罗夹背紫竹把,中有水墨新图画。——《谢曹隐君惠扇歌》王冕11、水墨古画山石屏,雷起龙蛇枯木藤。

——《息暑岩》 黄庭坚12、便当闭门学水墨,洒作江南骤雨图。——《谢景文惠浩然所作廷珪墨》黄庭坚13、狼藉墨池池水墨,只应掷笔斗牛旁。

——《王右军墨池》金天羽14、烟里山光陈水墨,云边日影乱青红。——《秋日野步和王觉民十六首》 王之道15、一色寰区水墨天,子无尘翳自天然。

——《春夜雪再用韵十首》杨公远。

5.关于水墨画的诗句

《陈式水墨山水》

年代: 唐 作者: 方干

造化有功力,平分归笔端。

溪如冰后听,山似烧来看。

立意雪髯出,支颐烟汗干。

世间从尔后,应觉致名难。

《徐道士水墨屏四首》

年代: 宋 作者: 白玉蟾

雁侧风前字,烟凝雨后情。

不知谁氏子,持钧立江城。

《题王起宗大横披水墨作远淡势》

年代: 宋 作者: 方回

卧龙峰下草庐幽,门外桥横水自流。

潇洒王郎只数笔,淡云疏树一天秋。

《观水墨障子》

年代: 唐 作者: 李洞

若非神助笔,砚水恐藏龙。

研尽一寸墨,扫成千仞峰。

壁根堆乱石,床罅插枯松。

岳麓穿因鼠,湘江绽为蛩。

挂衣岚气湿,梦枕浪头舂。

只为少颜色,时人著意慵。

《题水墨云山雨意画》

年代: 明 作者: 止庵法师

云压树头兼雨气,水流溪口夹秋声。

就岩着个茅亭子,不必青山定有名。

《题水墨蓼花草虫》

年代: 明 作者: 刘基

为爱江头红蓼花,秋来独作草虫家。

寻香粉蝶应随梦,采蜜黄蜂不趁衙。

络纬语残凉露滴,蜻蜓立困晚风斜。

画图水墨惊初见,却似扁舟过赤沙。

6.描写“水墨画”的诗句和成语

1、水墨丹青 [ shuǐ mò dān qīng ]:中国画中以墨色为主,以丹青色彩为辅。

2、栩栩如生 [ xǔ xǔ rú shēng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3、出神入化 [ chū shén rù huà ]: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

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 4、妙手丹青 [ miào shǒu dān qīng ]:妙手:技能高超的人;丹青:绘画的颜料,比喻绘画的艺术。

指优秀的画家。 5、清新淡雅 [qīng xīn dàn yǎ]:清美新颖;形容颜色花样素净雅致。

7.关于水墨画的诗句有哪些

1、墨萱图·其一

元代: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译文

灿灿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风吹着萱草,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着芬芳?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很是惭愧。

2、墨梅

元代: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3、墨梅

宋代:张嵲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译文

在山边的幽谷里和水边的村庄中,疏疏落落的梅花让过客魂断不舍。一直遗憾的是东风没有情趣,越发地吹拂着烟雾似的朦胧细雨使黄昏更加暗淡。

4、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清代:纳兰性德

疑将。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荷裳。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从此羁愁万叠,梦回分付啼螀。

译文

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水墨画。能否请求高高的梧桐树和烧残的灯烛细做掂量,不要在此时再添人的愁绪池塘里,荷叶已经被秋风吹残,那今夜谁来代替荷叶为鸳鸯们遮风挡雨呢?你将上路远行,从此旅途劳顿,梦醒之时,唯有悲切的寒蝉声相伴。

5、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 墨竹图题诗

清代: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译文

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8.王维水墨山水诗句

《雪溪图》无款,有宋徽宗题签:“王维雪溪图”,并钤有双龙方玺等宋内府印信,说明此图曾入宋内府收藏。

图上方有明代董其昌小楷题一则,后纸对幅有董其昌行书题,又清安岐《墨缘汇观》中《唐宋元宝绘高横册》的第一幅有如下一段文字:“以焦墨作画,傅粉为雪,渍墨成阴,笔法高古,树石奇异。其溪桥、篱舍、野店、村居、坡陀、远岸,皆具天真。

溪面一舟,二人撑渡,篱边作大小四豕,一人驱逐,更为奇绝。”将这段文字与画面相对照,显然指的是同一件作品。

此图虽不是王维亲笔,但却是一幅早期山水画作品,或存王维画法遗迹。

二拍中徽商经商故事

《三言二拍》里面有一个,它是从叫《辽阳海神传》,蔡羽的《辽阳海神传》,是嘉靖年间的,一个故事里面演义过来,它讲一个徽州人叫程宰,他到东北辽阳经商,因为经商不利,就是亏本了,然后就是穷困潦倒,就是在东北,在辽阳,就在那儿,有一个晚上,风雨交加的夜晚,有一个明眸皓齿的女子不期而至了,两个人就春风一度了,第二天以后,这个程宰就容光焕发,而且时来运转。当然这个女子她不是一个普通人了,她是海神,就指导程宰应该怎么做生意,就叫他囤积药材,囤积绸缎,囤积其他东西,每次都是获利的,而且赚了好几万两的银子。

万历初,苏州发生灾荒,采购粮食的商船云集于江西,这其中以徽商最多。

万历四十八年,即1620年,苏州粮价大涨,饥民强借徽商之米,遭到官府的弹压,激起了上万人的闹衙事件,差一点酿成大乱。

这两件案例表明,当时从上江贩粮东下者主要是徽商,在苏州囤积粮食待价而沽者也主要是徽商。由此可见,囤积商品,利用天灾人祸牟取暴利,徽商是最精于此道的一群商人。

金声说:“歙、休两邑,民皆无田,而业贾遍天下。”顾炎武也说,徽人“中家而下,皆无田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据记载,明朝中叶徽州的休宁、歙县、祁门等县已经是“服田者十三,贾者十七”,“十三本业,十七化居”了。这些记载虽不免有所夸张,但当时徽人经商者已经占当地人口很大一部分则是事实。在这样多的经商人口中,大多数人都是出自“无田业”的贫下之家,他们都是从小本生意做起的商人。

对于这一点,胡适深有体会,在他的回忆录里,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我家在150年前,原来是一家小茶商。祖先中的一支,曾在上海附近一个叫做川沙的小镇,经营一家小茶叶店。根据家中记录,这小店的本钱原来只有银洋一百元,约合制钱十万文。这样的本钱实在是太小了。可是先祖和他的长兄通力合作,不但发展了本店,同时为防止别人在本埠竞争,他们居然在川沙镇上,又开了一家支店。

据1880年,清光绪六年的估计,两家茶叶店的总值大致合当时制钱二百九十八万文,约合银元三千元左右。这两个铺子的收入便是我们一家四房,老幼二十余口衣食的来源。

作为徽州茶商的后裔,胡适对家乡人的商业活动当然了如指掌。胡适因此而说过,一般徽州商人多半是以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劳,累积点基金,逐渐努力发展,有的就变成富商大贾了。

在徽商经营行业中,茶叶是四大支柱之一,究其原因,徽州是著名的产茶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它为徽州茶商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茶叶能源,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祁红屯绿”,说的就是徽州祁门的红茶和黄山脚下的绿茶。

明清时期,徽州茶叶的销售逐渐增加,茶叶贸易成为徽商经营的“巨业”,徽人中也出现了不少“世守其业”的专业茶商。徽州歙县人许承尧的先世早在明朝正统年间,就已远赴居庸关从事贩茶活动了,此后徽州茶商在北方日趋活跃。清乾隆时,徽人在北京开设的茶行有7家,茶商字号166家,小茶店达数千家。在汉口、九江、苏州、上海等长江流域的城市中,几乎到处都有徽州茶商的活动。

〖采访内容〗苏州山塘街居民 胡润源

这个“杨安浜”全是安徽人开的茶厂,当时安徽人开的茶厂不亚于十个人、二十个人(规模),听我老丈人讲,当时他是从安徽歙县黄山一带到苏州开茶叶厂的。

〖采访内容〗北京森泰茶庄创始人王子树后裔 王建明

我们家在北京现在那个茶庄,以后还分了有王森泰茶庄,还有王福泰,还有利泰,解放以前有三帮,据我所知,到现在还有个四合院,四合院是现在煤市街培智胡同二号,现在四合院还在。

〖采访内容〗黄山毛峰谢正安第四代传人

我们家能兴旺起来,大概与我曾祖父的艰苦奋斗有关,就讲他对这个茶叶非常精通,他从管采集到营销,都非常内行……他跟外商谈判时,我的曾祖父他不懂外语,但是他洗脸有一个习惯,他洗脸的时候,毛巾在水里浸湿以后,敷到脸,头低下去,他毛巾是不动的,只有头这么摇,外商看到大老板摇头,肯定是价格谈不妥,他就加价,等他脸洗好,要摇四五摇,价格就要翻一番了。

由赣江溯流而上,越大庾岭,南入广东的路线是当时内地通向岭南的主要商运路线,也是徽州茶商进入广东的必经之路。由于茶叶外销量增加,这条运输路线既费时又费力,于是许多徽州商人改由海道贩运茶叶。清政府为防止商人“夹带货物私卖”,于嘉庆二十二年下令,禁止“出洋贩运”。

其实,早在明嘉靖年间,徽州商人就已经通过海上运输来贩运商品了。

〖采访内容〗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唐力行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在海外贸易当中的徽商主要有三支,一支是汪直,这是最大的,一支是许氏兄弟,许一、许二、许三、许四四个兄弟的海外贸易集团,还有一个集团就是徐海的,徐海是一个和尚,他是在杭州的虎跑出家的,他又转而去经商到海外。

他们海商行商的路线,一个是往东北方向,就是到日本,这是他们一条很重要的路线,比如说汪直,他主要就是到日本……第二条路线主要是到东南亚的,比如我刚刚讲到的许氏兄弟,他们就在今天的马六甲,马六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因为马六甲海峡是,中国的东部要想到非洲、欧洲,那是必须要通行的这样一个海道,这样一个海道当时是掌握在许氏兄弟手中,这样他们通往东南亚一带,也是非常方便的。

汪直、许氏兄弟,还有徐海,他们都是徽州歙县人,在明代禁海政策下,他们通过海上武装走私贸易,将中国的硫磺、兵器、铜等违禁物资,以及生丝、茶叶,还有景德镇的瓷器等,长途贩运到了东南亚以及非洲、欧洲等国家。

〖采访内容〗清华大学EMBA特聘教授 梁小民

海上贸易这一块其实主要是徽商汪直,这是一个代表。还有就是闽商,这些商人的特点我把它概括叫做亦盗亦商,所谓亦盗亦商,他是海盗兼商人,或者说商人兼海盗,这个话怎么说呢?当年政府禁止海上贸易的,因此必然有政府的武装力量,水上的,海上力量进行巡查,他们为了做商业,进行巡查的时候发生冲突了,那就要武力对抗,所以他们有自己的武装的,这个时候就有了亦盗亦商这个特点。当然我们知道亦盗亦商这个特点是时代决定的。

徽州人常说:“吾乡贾者,首鱼盐,次布帛”。足见徽商对经营盐业的重视。两淮是全国的盐业中心,盐场产盐最多,盐利最大,因而也就成了徽商竞趋逐利的地方。

嘉靖、万历时,徽州的黄、汪、吴诸族在两淮业盐致富的人很多,他们拥资多达数十万,乃至百万,且以“盐策祭酒甲天下”而名闻海内。所谓“祭酒”,是我国古代大飨宴时,对年龄、品德最高之人的一种称呼,由他首先举酒而祭得名的。以后,祭酒成了一种官名,但在民间依然是对德高望重之人的尊称。盐商中“盐策祭酒”,指的是盐商中人格、才略出众之人,是被众盐商推举出来的管理人和调解人,当然,此人也要得到官府的认可。

河下镇位于淮安西北三里之遥的古运河畔,是当年大批徽州盐商聚居之地,迄今仍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小镇风韵。当时,淮北食盐在坨地集中后大都由运盐河转入长江、淮河,然后分发转运至安徽、河南、湖北及苏南各地销售。当时河下曾设有数十处盐堆栈,经淮安年运销正纲盐达140余万引,有“天下盐利淮为大”一说。

河下镇最大的一户盐商是徽州的程本殿,程本殿从河下运出去的盐究竟有多少,今天已经无法考证了,但他利用返航船只从安徽、江浙等地运回的石板,就整整铺设了河下镇九条街道、二条小巷,并且还架了2座石桥。徽州商人盐业利润之巨由此可想而知。

“一罗穷,二罗富,三罗、四罗开当铺……”

这是旧时流传在徽州的一首《看罗纹》的民谣,其中的“开当铺”,在徽州人的心目中,显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明清两代,典当商和盐商、木材商一起,号称“闭关三大商”。开当铺是徽州人的另一项大生意。用胡适先生的话来讲,当铺也就是早年的一种银行。徽商经营当铺,以休宁人最为著名。休宁商人的经营区域,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甚至于江南许多的县、镇,开当铺的都是徽州休宁商人。可以说,在旧时江南,典当业是徽商垄断的行业。所以,江南人将典当业的头柜朝奉,称之为“徽老大”。也就是这些“徽老大”,他们掌管着江南人资本变现的命脉。

苏州评弹艺人为此编了一曲《描金凤》,说的就是徽州典当商人的故事。

〖采访内容〗评弹演员 江肇焜

《描金凤》是苏州传统的长篇弹词当中,非常主要、也是非常著名的一部长篇,主要是讲苏州江湖术士钱笃笤和徽州人典当老板汪宣两家的一段婚姻纠葛,那么,这两个人物,应该讲,在苏州基本上是家喻户晓,人人都晓得的,讲起钱笃笤也晓得,讲起汪宣也晓得。汪宣因为看中钱笃笤的女儿,准备送礼金,礼金银子一送就是五百两。汪宣的钱是偷得来的,还是抢得来的?既不偷,也不抢,是从他的父亲手里传下来的。用他的父亲的话讲起来,创这点家当,心思花得不少。汪宣的父亲名字叫汪裕大,从小父亲就死了,娘改嫁。汪裕大争气,14岁托一个徽州同乡把他带到苏州,进了一家典当里面学生意,做小徒……

过去称当铺里接生意的店员为“朝奉先生”,与“绍兴师爷”一样,“徽州朝奉”是全国闻名的专有职业。名声响了,大家见到了徽州商人,甚至徽州的士绅,就一起把他们称为“徽州朝奉”了。

徽州朝奉,自己保重。

徽州人从前出门远行,送行的人要早上请他吃饭,吃饭之后,大家送他出村。到了桥头,远行的人向送行的道谢作揖后,就上轿了,大家都说:“徽州朝奉,自己保重。”

这是胡适先生说的一段话。当时徽商走遍全国,往往背着一个口袋,里面装着徽饼,还有绳索。徽饼一路充饥,而“出门身带三条绳,可以万事不求人”,身背的行囊坏了,绳断了,或者是轿杠和扁担断了,都用得着绳索,必要时还可以用它来上吊。显然,徽州人不仅吃苦耐劳,而且还抱着破釜沉舟的心理投身商场。

这些跋涉在商海中的家乡人,胡适把他们称作“徽骆驼”

胡适先生说:我是安徽徽州人。先生在他的《四十自述》回忆录里这样描述他的家乡:徽州在旧制时代是个“府”;治下有六个“县”。我家世居的绩溪县,便是徽州府里最北的一县。从我县向南去便是歙县和休宁县;向西便是黟县和祁门县;祁门之南是婺源县。婺源是朱子的家乡。朱熹原来是在福建出生的;但是婺源却是他的祖籍。

绩溪上庄是胡适先生的老家,至今古貌依旧,溪水潺潺,树影婆娑。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赞美的就是上庄美景,这也是胡适先生经常为人挥毫泼墨所喜爱引用的一首诗词。

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山庄,让胡适先生魂牵梦萦。晚年蛰居台湾的胡适,念念不忘的是故乡徽州。“我将来如有工夫来写自己的传记,要用很大的一章来写我那个时代徽州的社会背景。”胡适先生说这番话的时候,用的是绩溪家乡话。他还特别指出,徽州故里生活是他“个人的文化背景”。那么,胡适先生所生活的时代,徽州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样的呢?胡适先生所言“个人的文化背景”又是怎样的呢?

1895年,四岁的胡适离开出生地上海,随母亲回到了家乡上庄,这一住就是九年。这一时期的上庄号称“小上海”。十里杨林镇,五里后岸街,商铺林立,车水马龙。而乡里更多的族人则出外经营,有的已是赫赫有名。汪立政去了上海,创办“汪裕泰茶庄”,成为沪上著名的茶叶大王,还在杭州西子湖畔建了别墅。而与胡适同一家族的胡开文墨业则走向了全国市场。

九年的家乡生活,对胡适有着极深刻的影响。1933年11月15日,胡适在谈到绩溪县志编纂的问题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县志不可但见小绩溪,而不看见那更重要的“大绩溪”。若无那“大绩溪”,小绩溪早已饿死,早已不成局面。新志应列“大绩溪”一门,由各都画出路线,可看各都移殖的方向以及经营的种类。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人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做出了无奈的选择。胡适先生曾经说过:

徽州地区全是山地,由于黄山的秀丽而远近闻名。这一带的河流都是自西北向东南流的,最后注入钱塘江。因为山地十分贫瘠,所以徽州的耕地甚少。全年的农产品只能供给当地居民大约三个月的食粮。不足的粮食,就只有向外地去购买补充了。所以我们徽州的山地居民,在此情况下,为着生存,就只有脱离农村,到城市里去经商。因而几千年来,我们徽州人就注定的成为生意人了。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商帮:徽商与晋商,他们皆处于贫困山区,种地无以生存,这种生存条件的劣势使得他们只有一条逼仄险峻的出路:经商。

〖采访内容〗浙江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陈学文

徽商就是徽州商人,是地域的商人,他开始应该是更加早一点,五代开始就有个别的商人,不是一个群体。到了宋代的时候,比较发达起来了,但是也没有形成全国规模的到处跑的这样一个商人集团,应该说他是在明朝中叶以后,就是嘉靖万历这段时间以后,隆庆开始这段时间以后,它已经形成全国庞大的商业集团……

南宋的时候,朝廷迁都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促使临安附近的区域经济得以相应发展。由于徽州特殊地理环境和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徽人开始为经营茶叶、笔墨、宣纸、木材而“行买四方”。

作为一个商人集团,徽州商帮的形成,大致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间。从这一时期开始,“徽”和“商”或者“徽”和“贾”两个字相联成词,成为一个特定意义的名词而被时人广泛应用。

〖采访内容〗上海复旦大学教授 王振忠

有一个显宦,就是很显赫的官僚,退休以后,回到松江,就是上海附近。有一个老人,就是指地方上的耆老,比较有声望的一个人,跑到他家里面,对他一直是打躬作揖,对他表示尊敬。那么这个官僚就很诧异,你干嘛对我这么恭敬,这个老人就讲了一段话,就讲什么话呢?因为我们松江一带的财富都被徽州人搬走了,现在有劳你老人家把这个财富搬回来,所以我怎么不应该对你表示尊敬呢,感激啊,那么这个官僚当然很惭愧了。这个寓言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官僚是收集民脂民膏。

松江的钱都给徽商赚走了,《云间杂识》的记载,说明在明成化年间,松江是徽商早年最活跃的地方,徽商一词首先在这里流行是合乎情理的。

“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明嘉靖以后,徽州从事商贾的人数大量增加,徽商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商界的一支劲旅,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乃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所谓“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说的是徽商在盐业领域开创了独执牛耳的局面。此外,徽商在茶业、木业、典当业等贸易方面也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康熙、乾隆年间,沿江地域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这一时期徽商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徽商进入了鼎盛时期。

〖采访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栾成显

徽州商帮在当时来讲,当时明代人就有这样的评价,在北方就是晋商,南方就是徽商,都是属于数一数二的,徽州商帮它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是有很多原因的,但其中根本的原因,是徽州商人自己所具有的一些特点。按照经济学来谈的话,一般的商业活动的条件,大致需要一个是市场,第二个呢就是资金,得有钱,第三个就是资本,这个资本指的是人力资本,也就是商人本身的素质,人们往往重视什么呢?市场,重视资金,也就是那种钱的资本,而往往忽视人力资本。其实在商业活动当中,人力资本在某种意义,某些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徽州商帮,也就是徽商,他的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在人力资本这方面,是具有自己的特色的。

徽商能迅速崛起,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深层次的文化基因。

徽州是个移民社会,避乱是移民的第一位原因。从地理形态看,被群山封锁与外界隔绝的徽州就成为避乱的ldq

工笔画用什么纸

工笔画用熟宣纸或是熟绢,是生宣纸或生绢经过一定比例的胶矾水刷制而成。它的性能是不渗水。

:熟宣纸目前有不少品种,如清水书画宣、冰雪宣、书画笺、蝉翼笺、云母笺等。

徽行泼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班徽水墨风、徽行泼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