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收智商税,最厉害的莫过于杜国楹了吧。如果你没听过他,不要紧,你肯定听过背背佳、好记星、E人E本、8848钛金手机、小罐茶这些品牌。上个世纪末,从事教师工作的杜国楹辞职下海,在天津组建公司,创立“背背佳”品牌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功。从此,杜国楹带着“营销大师”的名号在成功路上飞奔,2019年胡润百富榜,杜国楹位列1507名。
营销,是“道”,也是“术”,是用精彩的语言勾起你的购买欲望,广告并没有叫你买买买,但你还是忍不住“剁了手”。
为什么有些广告文案说服力那么强,甚至有洗脑的效果?《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从逻辑思考到文案写作》说:会用逻辑,你的故事就会精彩。沉迷在精彩的故事里,你就走进这文案创作者的套路了。文案创作者的逻辑,就是广告能洗脑的奥秘所在。掌握了逻辑思考,就能流畅写作,直击问题要害,拥有超级说服力。
《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的作者高杉尚孝,曾就职于麦肯锡等世界一流企业,目前在逻辑思考、商务写作等等领域从事培训与写作工作。他认为,一流人才必须具备逻辑表现力。事实上,工作上需要逻辑表现力高效率地完成任务,生活更需要逻辑思考力能帮你绕开套路,不交智商税。
让你走进套路的关键,在于信息的种类。从字面意思区分,信息可以分成三种,记述信息、评价信息、规范信息。
我说记述信息,却能让你以为我在评价。我说“这个男生身高185cm”是记述信息,并没有好坏的判断,但你听了,往往会认为高大的男生很阳光很帅气。这就是我说“记述信息”,你以为在“评价”。
数据并非评价,却有暗示的作用。例如去买车,销售说:“这是一辆2.4升的大排量车。”你立刻认为是它是一辆好车。然而,“这辆价格20万的车是一辆2.4升的大排量车”同样是记述信息,除非加上“性价比很高”才算评价信息。
为什么不止一次的,我说记述信息,你却以为我在评价呢?那是因为记述和评价之间,有一个桥梁叫评价条目和评价标准。你的观念里,180cm以上的男生就是男生中的佼佼者,那么185cm的男生也肯定让你觉得赏心悦目。同样的,把记述信息“这辆价格20万的车是一辆2.4升的大排量车”解读为“性价比很高的车”,意味着你的心中,汽车性能由评价条目——汽车的排量衡量,而价格标准——20万买这么大排量的车真不贵,因此直接得出这是一辆性价比很高的好车。

所以,想要获得你的认同,只需要了解你的价值观,配合着记述信息,就能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了。
继续拿杜国楹来说吧。他最近营销的品牌是小罐茶。小罐茶,顾名思义,小罐包装的茶,有多小?每罐4克,一泡的量。价格呢?50元左右一罐,折合六千元一斤。这样的份量对应这样的价格,远超出茶叶本身价值,对于懂茶的人来说,妥妥地包含了智商税,但为什么还是有人趋之若鹜呢,你看它的广告词:小罐茶,大师作。本来是一则简单的记述信息,然而只要我们心中存在这个评价标准——大师的产品就代表好产品,这则记述信息就被我们理解为评价信息:小罐茶是大师制作的茶,是好茶。
不仅记述信息会因为评价条目和评价标准而被解读成评价信息,当双方存在同一套“行动原理”的默契时,评价信息就会被解读为规范信息。你想投资时,一位朋友正到处看房子,在你面前大谈特谈XX楼盘的各种优点,然后评价说:“买XX楼盘的房子真是个不错的选择。”你立刻理解为规范信息“想炒房,应该买XX楼盘的房子。”因为你和朋友心间中往往潜藏着一个行为原理:“好的主意应该被执行。”所以,小罐茶的广告里,几个成功人士朋友聚会,一番客套后喝起了小罐茶,称赞着小罐茶的贵气时,我们自然而然把好茶的评价理解成规范信息:成功人士应该喝小罐茶。
分不清信息的种类,很可能就是人家未必说了,却能让你按要求做了。
销售能手,就是抓住了销售“三板斧”所谓问题,就是现状与期望之间有落差。差距越大,问题就越大。我们心理上不愿意接受,希望通过一些方法、行动来缩小差距,最好把差距完全填平。销售“三板斧”,是恢复原状、预防隐患、追求理想。
恢复原状例如你小孩去年一年级,每次考试都100分,升二年级后居然才考60分,成绩这么差,你头疼极了,不知怎样才能让孩子成绩恢复到跟去年一样好。当你正恨铁不成钢地批评孩子读书不认真时,补习机构的人递给你一张传单说:“亲,看一下我们机构的课程,孩子成绩不好,不一定是她不努力,也有可能是方法问题。我们的教师拥有多年教学经验,因材施教,很多孩子来上课之后,成绩都有明显提高。”这话一下子击中你的要害,你连忙交钱把孩子送去补习了。这就是恢复原状的问题类型。
预防隐患补课补了一段时间,你家小孩的成绩真的提高了,你终于放下心头大石。然后,补习机构又对你说:“你家孩子的字写得很差。现在的考试越来越重视书写,很多孩子大班就开始的练字了。你家孩子都二年级了,再不开始就来不及了。年级越高,作业越多,不仅没时间练字,还会因为作业多而写得越潦草,到了高中就无法补救了。”你一听,心里一慌,又掏钱加了个练字班。这就是预防隐患的问题类型。
追求理想你家孩子名列前茅,字又漂亮,家长会时你听着班主任的表扬,心里美滋滋的,忍不住拿出手机发了个朋友圈。不到一分钟,补习机构的人又联系你了:“XX爸爸,XX现在成绩不错,要考虑一下考哪所中学了。不过现在的名校招生都考奥数,不学奥数估计考上名校的可能性不大哦。要是初中就被甩下了,好高中都有点悬,好大学就别提了。”你一想,说得有道理啊,一咬牙,又给孩子报了个奥数课程。这就是追求理想的问题类型。
抓住你的心理,引出你烦恼的问题,站在你的立场,帮你想出有效的方案供你选择,遇到这样的销售,你是不是掏钱掏得心甘情愿?不知不觉中你可能就交了智商税啦。
加点心理学技巧,说服力妥妥的。利用锚定效应,你想顾客怎么选就怎么选。锚,固定船的器具。锚定效应,以最初看到的东西作为比较标准的效应。
有一家商店进了两款价格差不多的工艺品,摆在货架上一直卖不出去。店主正烦恼,一个朋友对他说:“你试一试把其中一款工艺品的价格提高到现在价格的5倍。”店主将信将疑地照做了,结果,价格低的那款工艺品真的很快卖出去了。然后朋友又说:“现在,再试试把价格高的那款工艺品打个折扣。”店主照做了,结果又很快卖完了。
只有一个选择,没有比较的对象时,往往很难选择。当两款看上去差不多的工艺品价格明显不同时,就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锚定效应就是这样一种对比效果。因此,推销时,怎么推荐,就看你想让客户选什么了。
还有一种异曲同工的心理效应叫“诱饵效应”,为了降低用户对某种营销方式、产品的抵抗情绪,先抛出一个“诱饵”,在读者心里定下一个标准,继而引出真正的卖点。例如当当网的图书,先标注原价然后折扣销售;“双十一”、“双十二”的满减优惠,两相对比,客户觉得“捡了大便宜”,商家销售额也高了,皆大欢喜。
有人喜欢中庸之道,中间选项能产生叠加效应。如果有三种选择,大多数人会倾向于中间选择。就像去餐厅吃饭,很贵的,不知道好不好吃,会不会被“宰”了;很便宜的,谁知道卫生有没有保证;不如选中间项,不算太贵,就算不好吃,损失也不大。
如果你留心,会发现厉害的销售人员提供的选择通常都是上、中、下三个档次,而你喜欢的选择,也通常在中间选项的位置。因为这样设计,能让中间选项与锚定效应产生叠加效果,你多半就会跟着套路走了。当然,不排除土豪不差钱,怎么贵怎么来,也有预算颇紧的,咬着牙也只够“下”的档次。不过没关系,不都被说服了吗?
记得上个世纪末,有一款掌上电脑——商务通响彻大江南北。但开始营销时,产品发布会上试用的产品质量不过关,记者们呼喊“又死机啦”的声音此起彼伏。当时主持发布会是后来创办拉卡拉集团的孙陶然,他一句话就稳住了场面:请勿大惊小怪,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给你们的是测试版!你们既是小白鼠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工厂正在测试更高级的版本。等到市场投放的时候,一切问题都将得到解决!记者们听到解释,果然点头赞同。
孙陶然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对方接受自己的逻辑和理念,在相同价值观的基础上对方自然得出和自己一样的结论。
孙陶然还说过:世间万事,都离不开逻辑和常识。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曾问他:“第三方支付是不是互联网金融?”孙陶然说:“是,但有些人做的互联网金融就蕴含着巨大危险,例如p2p(点对点网络借款)。”他说,p2p给投资人承诺的年收益是12%,甚至18%,加上广告费、运营费和公司利润等等成本,p2p公司放出去的贷款必须年利息50%以上才能生存。而能付得起这么高昂利息的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卖毒品的,二是借了不准备还的。结果到了2018年,p2p就真的开始出现了大量的跑路潮。
逻辑思考正是《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从逻辑思考到文案写作》这本书的价值之一。开始读,觉得枯燥无味,不知所云,然而静心读进去,越读越觉得精彩。除了逻辑思考的技巧外,还有不重复、不遗漏的MECE模式,金字塔结构的报告与简报、解决问题的步骤,都是非常实用。普通人不需要懂得写文案,但如果有一双慧眼,那些精彩绝伦的广告其实就那么回事。
有一双慧眼,就不会被广告商一边赚取我们的钱,一边嘲笑我们的智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