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老的中心银行

“我站起来了,站在广阔的地平线上,再没有人,能把我重新推下去。”诗人舒婷,曾这样讴歌奔涌澎湃的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百废待兴,但处处是青春的活力和追逐梦想的身影。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三十五年前,作为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代表——中信银行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应运而生。
缘起:有担当的开始
这家银行的故事要从35年前北京国际大厦一间小小的会议室说起。
1987年4月14日,在北京国际大厦,时任名誉董事长荣毅仁先生主持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信银行的前身——中信实业银行成立。这是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第一家全国性综合性商业银行。
作为我国较早参与国内外金融市场融资的商业银行,成立伊始,年轻的中信银行就走向国际,积极参与境内外金融市场竞争,并代表中信集团在东京、纽约、伦敦等资本市场上成功地发行了一笔又一笔债券,多次作为国际银团参与行和牵头行参加对国内外企业的银团贷款,为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大力引进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书写了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
进入新世纪,以“入世”为起点,国内商业银行跟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脚步获得了飞速发展,其结果就是:我国银行业规模不断壮大,并逐步实现从小到大,由大到强的变革,并在全球金融市场有了自己的位置。期间,作为重要一员的中信银行经历了正式更名、改制上市,于2007年成功IPO,并在资本市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奠定了如今股权多元化、经营特色化和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历经三十五载芳华,初创时的企业牌匾依旧伫立在中信银行行史展厅当中,但中信银行如今的模样和内在都已然发生了“巨变”:截至2022年6月末,中信银行资产总额超过8.2万亿元,存、贷款规模双双突破5万亿元大关,并在国内153个大中城市设有1,423家营业网点,拥有员工人数近6万名。同时不良贷款持续保持“双降”,拨备覆盖率继续提升,资产质量持续向好。在近期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银行1000强中,中信银行一级资本攀升至全球排名第19位,在所有上榜中资银行中增长规模排名第一,稳健与杠杆情况位居股份行第二。
换挡价值赛道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在过去5-10年的计算周期里,从追求“规模”增长转变到探求“价值”突破,成为银行从业者们的努力方向。这对于以往习惯于垒大户、赚快钱的机构而言,放弃“规模情结”很难,“降速换挡”到新的价值赛道更不容易——这意味着放弃简单粗放的“赚钱”模式,需要时刻以客户为中心、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目标,统筹分配对公与零售、信贷与中收、传统业务与金融科技等资源和能力,为市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
但形势逼人——在经济结构转型、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我国金融体系向直接融资转化的长期趋势下,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市场环境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社会各相关方对银行业在支持实体经济、共同富裕以及加强风险管理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传统上“得零售者得天下”的观点深入人心,但随着疫情反复以及稳增长的压力,需要在零售业务增长放缓的压力下寻求对公等其他板块弥补。如何进行价值创造,实现银行持续稳健发展,这考验着银行管理层经营智慧。
回顾中信银行发展历程的一些重要时刻——2015年,中信银行开始制定、实施三年战略规划,在连续两季三年规划的实施中,中信银行实现了对公、零售、金融市场业务从“一体两翼”到“三驾齐驱”的业务结构转变。2021年,在集团战略领导下,中信银行发布了最新的三年规划,主动布局制定了“342强核行动方案”。该方案聚焦打造“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能力,形成了以财富管理为主体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价值链和互促体系。其背后就是要通过条线、业务、客户、产品、服务以及内外部资源的协同联动,形成对客户全链条全维度的服务能力。
事实上,源于轻资本、弱周期的特性,近年来财富管理已经成为各家银行的战略业务、赛道业务。但中信银行的特色路径是从个人客户和公司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出发,寻求资产管理解决方案;继而通过资产管理有效衔接资金端与资产端,促进综合融资服务能力提升,形成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个齿轮的互相促进,共生共荣。同时,依托中信银行素有的“对公优势”以及与中信集团的“协同优势”,三大齿轮的正向运转更是获得持续的“润滑剂”和“加油站”。
数据进一步佐证价值赛道生长力,根据2022年中期业绩显示中信银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业务能力建设效果显著。在财富管理端,在外部市场承压的大环境下,中信银行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牵引打造“新零售”构建起“三全、四环、两翼、五主”的战略体系,截至2022上半年,中信银行个人客户管理资产余额(含市值)达3.7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49%;在资产管理端,中信银行理财总规模1.65万亿元,其中新产品规模占比提升至93.92%;非货币固收类产品规模增长3,318.07亿元;在综合融资端,融资余额达12.1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9%,已构建起完善的生态圈价值体系。
可以说,中信银行通过三十五载的积累,尤其是近年来规划和行动方案的战略指引下,已经走上价值银行的赛道。
特色经营
成功换挡价值赛道,除了中信银行人自身的努力之外,还离不开“集团的协同”。
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银行,中信银行35年的发展史从来不是“孤军作战”,更像是兄弟姐妹齐心协力的家族奋斗史。
在十八岁的“成年礼”之前,呈现于银行业和客户面前的中信银行,一直名为中信实业银行;即使十八岁成年“更名”之后,中信银行在面对客户时,还可以拉上自己的大家族——中信集团、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信托、中信保诚以及更多实业兄弟公司等。
在中信集团“一个中信、一个客户”的原则下,中信银行可以依靠集团“金融全牌照”和“产业全覆盖”的差异化优势开展特色经营,创新服务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从同质化竞争中突围。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在中信银行成立35周年的特别节点,也成为中信金控元年。伴随中信金控的成立,将带来“三个有利于”,助力识别大风险,发现大机遇:一是有利于做强综合金融服务,比如由各家金控子公司共同参与设立了财富管理委员会,群策群力,共同制定方案推进营销;二是有利于做优客户服务体系,提升客户体验,逐步形成团队融合模式;三是做实全面风控体系,包括在更大范围内更早地捕捉风险点,并且协同处置已经存在的问题等。
设想一个典型的场景:一位中信银行的业务经理对接了一家科技企业的金融需求,除了常规的信贷融资外,他们还希望更进一步开拓在资本市场和产业生态的合作。对此,在融融协同方面,中信银行可借助各子公司牌照优势,补齐经营短板,推动在财富管理、资本市场、资产托管、不良处置四大领域实现协同新突破;在产融协同方面,中信银行可依托集团在先进智造、先进材料、新消费、新型城镇化四大实业板块子公司的业务,与中信集团资本投资平台、资本运营和战略投资平台强化联动。
在“金融脱媒”与“去中介化”的趋势下,中信银行努力整合各种融资渠道和产品,综合运用“商行+投行”“股权+债权”“境内+境外”“批发+零售”等模式,实现由传统“信用中介”,向聚合型“服务中介”的升级蝶变。同时,借助中信集团在实业领域多年深耕的宝贵经验,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行业洞见,更好地赋能客户发展,让“不止于金融”的服务不断延伸,这也是中信银行特色经营的应有之义。
根据2022年中报数据显示,中信银行依托集团的协同优势,对战略客户逐户定制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让存款日均余额达13,296.09亿元;又例如,中信银行上半年通过集团协同拉动托管规模新增7,794.49亿元,协同资产托管规模近2万亿元。可以说,中信协同之下的特色经营,成果颇丰,也让中信银行获得更为持久的发展动能。
有温度的传承
金融背后站立的是千家万户,坚持金融为民,永远是其初心和使命。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金融建设和发展的重大命题。
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金融体系核心的商业银行将肩负“新金融”的更大使命——广度上,要覆盖最广泛的大众,包括传统金融可能忽略的普惠和弱势群体;温度上,不只是考虑“商业利润”,还要转向“人本”,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跳出金融做金融”,用“金融+社会”的双重视角去审视所有的金融服务,去满足大众对金融服务和美好生活的期待。
回望中信银行35年的发展史,服务大众的新金融理念一开始就植入在其基因中,并在时代发展中始终保持初心和温暖,并在金融科技等力量的加持下,愈发具有影响力。
在零售领域,近年来,中信银行在保持对公优势的前提下,零售业务突出温度“异军突起”,构建了特殊的客户分层体系,在出国、养老、高净值客户、信用卡等细分客群市场上另辟蹊径,并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与合作伙伴一起构建了能够满足用户不同需求的生态圈。
在普惠金融领域,面对全球性的小微金融服务难点、痛点,中信银行以科技能力为支撑,建立起一套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营销获客精准化、产品服务人性化、风险管理智能化和运营管理数字化,借助于手上“温柔的手术刀”去解决社会难点,让自己变身一位有温度的“社会医者”。
实际上,有温度从成立之初,便是中信银行发展的底色——作为社会财富的汇聚平台,银行既要为经济社会“供暖”,挺起民族复兴的脊梁,也要为全行业“供暖”,以资产配置拓展财富管理的宽度,还要为全行员工“供暖”,将自身发展与员工的幸福感紧密结合。恰如中信银行的创始人、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荣毅仁先生一生心怀祖国、心系人民的情怀以及回报社会、造福人民的崇高品质,这份对人民和社会的拳拳之心,在中信银行的发展中得以薪火相传。
结语:让信任有传承,让财富有温度
守初心、让信任有传承;铸伟业、让财富有温度。
回顾历史,世界银行业300多年来历经多次兴衰沉浮,才得以成长出一些百年老字号。从中国银行业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史还非常短暂。展望未来,只有不片面追求规模和利润的最大化并积极进行价值创造,把自身的发展融入时代的潮流,时刻响应人民的呼应,才能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中信银行35年的发展之路,就是这样的历程。
面向未来,面对共同富裕的时代考题、多元市场的个性需求以及协同发展的业务机遇,中信银行近日发布了全新品牌口号“让财富有温度”——将继续以“有温度”的服务提供客户全方位体验,以“有温度”的管理凝聚内部发展合力,以“有温度”的品牌塑造值得托付未来的“价值银行”。中信银行35年的蝶变之路,也证明了这条道路,可以越走越远。
信用卡玩到80万额度心路历程
我目前是10行,额度总计82.3W,我统计的全是固定额度,毕竟临额只是短暂的温情,我不要! 我要的是长久地陪伴——固定额度。
说一起我自己的经验:
1.申卡的选择
招行是我的第一张卡,那时,工作的公司是用招行发薪的,招行的工作人员就来我们公司给新入职的人员开借记卡,同时还给我们开了1张商务信用卡,当时下卡的额度是6千,那时对信用卡还是持观察态度的,消费观很保守很传统,卡到手两三个月才去激活,记得第一次刷卡消费后我还有点紧张,账单迟迟不出来还打客服电话去问啥情况,账单一出来就立即还款了。
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觉得自己很蠢萌,甚至还有点搞笑。2010年,微信都还没出来,手机银行也未普及,还信用卡我是用快钱来还的,没收到还款成功的短信之前,还担心钱能不能成功入账。
用卡多年,我依然觉得在珠三角区域小白的首卡还是申请招行好,其次是平安和交行,女孩子还可另加一个选择广发。本科毕业的,申请华夏也不错。
2.精养卡
2.1流水红利期
每个事物都有其红利期,信用卡提额也是,我记得在2012-2013年,那两年额度很好提,基本是流水走得多就容易提额,也就是狂刷就行,不用去理会消费类型。
我当时已入职某金融公司,那时可以帮客户代交各种费用,收客户现金,交费时我可以刷信用卡,所以我的招商和平安信用卡在那两年涨额很快。之后就再也没有这个红利期了,包括我申请了第3张信用卡华夏,批了2.8万,当时是用本科学历申请的Smart卡,这种单调地走流水已经对提额没有帮助了。
2.2鸡事
2014年,手刷鸡市场全面爆发,各大品牌手刷层出不穷,支付市场迎来了新的局面。说到鸡事,有人笑,有人哭。这本是做支付行业的人最有感触,但我们养卡人士也逃不了。
工具嘛,人类从灵长类动物直起腰来做人,除了学会了用火之外,另外就是会用工具。所以,我也拿了一只鸡,当工具。
2016年3月,我高烧不退,住院了。医疗费不用担心,因为出院后可以走保险可以报销,但由于存的钱交给父母装修老家房子了,口袋里真没钱,在医院交押金1万,发现医院的收费处可以刷信用卡,那是我比较深刻地体会到信用卡的好处:可以解决不时之需。
3.惊喜
华夏银行对于我个人来说,给我的体验真心不好,华夏信用卡是我提额最慢的一张卡了。手中的广州银行可以说是后起之秀了,下卡就4万,额度一而再地提,至今10万。所以说,养卡不必老磕着某家银行使力,也可以适当地去“招惹”一下其他银行。
说到惊喜,2015年收到邀约短信才去开的工商银行信用卡批1万,用了3年多还是1万,我都想销卡了,那天来了一个农商银行办卡员,因为是老乡我就填了申请表,但我跟他强调:批卡没有5万我不会激活的,他说可以。
然后闲聊,聊的时候跟他说起我的工行卡一直没提额。然后他就说他有教程可以瞬间提额,这个教程不管提额成功与否在他们圈内都卖199元的,看在是老乡的分上免费告诉我。我一开始不信,回家操作了一下,直接从1万提到8万,天啊! 太惊喜了! 心情好,我给他发红包,但是他在微信上没领。后来,我总觉得欠他什么,就介绍了三个同事在他那里办卡。
没过几天,农商信用卡到了,才批2万,直接剪了。这事,跟他说了,他也表示无奈。但是一年之后,我再去申请广州农商银行信用卡,给我批了6万。我激活了,至今还在用。用来积南航的明珠里程换机票。
还有一个惊喜 ,有个女孩来推汇丰银行的信用卡,说是有9元电影券,平时我也爱看电影,加上人家小姑娘颜值也在线,就帮她填了1张卡,我同样跟她申明没有5万我是不会激活的,结果收到卡,人家汇丰批的是8.3万!卡种是卓越理财主题卡。
4.专注
因为在金融圈沉淀了8年,期间也去创业过,但不是很理想。也试着去改行,也未果。万幸的是,也没有背负太多的债。生活算是过得不温不火。
那时一个朋友对我说:“最近我改变了一下想法。以前遇到不顺的事,我抱怨,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头上!现在我换了想法,我试着揣摩:这件事情是想教会我什么?现在生活过得越来越顺了。”
我也在领悟这些东西。一方面很多事情的意义需要自己去发现,看看自己试过的错是想教会我什么;另一方面只有自己找到意义,并从自己摔过的坑里爬出来,成长的才是最快的。
所以,我开始专注,开始聚焦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精养卡。目前自我感觉还不错。开了公众号,坚持更新,坚持分享自己的观点,坚持输出价值。
5.关于信用卡积分
我个人是最喜欢平安的万里通积分,能直接冲话费,真心是转成钱花了;我攒的万里通积分差不多价值2千元了,准备到年底,用积分换一台手机或者pad。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广发的积分了,大多商品只能用积分兑换50%,剩下的50%是从信用卡里支付。还有中信银行的积分也比较废。
而其他银行的积分,在商城能兑换各类东西,家里的纸巾、锅碗瓢盆、数据线、充电宝甚至泰国香米都可以用积分兑换,以前还会兑换视频会员,现在有视频会员主题信用卡,更是方便,只要每个月“消费”达标就有送。目前,家里腾讯、优酷、爱奇艺视频VIP每个月都有。煲剧是可以肆无忌惮地煲了,当然,要有时间,要自己剧煲得值。
中信银行信用卡额度2.5万提到14.3万全过程分享
先说下我的卡片的情况,主刷淘宝V金,下卡额度25K,刚普提到33K(正好满12个账单),但是卡片实际可用额度是143K(这个额度在普提前就已达到)。
前提必须出额度外新快现(注:新快现是中信银行提供的现金分期业务)(看到这里的别以为上面143K的额度全是靠新快现堆出来的,看看图里的最后一个数字是多少)
在账单日的几天后,先使用1-2万的新快现,假设用1万5(不要把额度外的全部用掉)。期数1-3期,假设分3期。(不要超过6期,期数涉及履约次数和第二笔新快现的问题,绝对不能期数太多)。
由于新快现是额度外的优先于额度内的使用,所以系统会立刻提临时额度,总授信额度=2万固+1.5万临=3.5万。
账单出来后,再次还全额,等入账。这时如果之前用卡状况好,会出第二笔额度外新快线,点背没出的,也没关系,因为额度外的新快线还有,还可以继续用。这时额度外的新快线,所以新快线的总授信,继续提升临额。
A、账单还款后,本应该被系统回收的每期新快现偿还的额度,不再回收,而是保留在可用额度里,即总授信额度不再随着新快现还款降低。
B、随借金原本最多只能使用到取现额度,但突然会和新快现额度共享,也就是有多少新快现,就可以有多少对应的随借金,包括额度内和额度外。
这时基本就大功告成了,额度外的新快现,实际已经全部(或大部分)以临额的形式转化为了卡片的可用额度,可以刷卡套出来。
这个事情其实很好解决:因为按中信系统的规矩,在临额到期前,如果使用了新快现,那么临时额度的日期会被新款现的还款期限覆盖,自动延长。
另外,如果有多笔临时,则早到期的临时会自动延长跟随后到期的临时。比如一笔1万临时4.1到期,另一笔2万临时5.1到期,那么4.2之后,1万那笔不会被系统收回,继续保留。
利用多笔临额状况下,先到期的自动延长跟随后到期,以及临额自动延长跟随新快现到期的功能,始终保留临额。
目前临时有N笔,合计7万多(不算未还新快现部分),最后到期的一笔临时是4月9号,早上刚做了一笔1万的新快现,然后打客服确认,4.9之后,所有临时不会收回,会一直延长到下个账单日之后(4.20)。
未还的新快现大约是4笔共计3.5万,都下个账单到期。按中信系统的规矩,下个账单到期把新快现还完后,可以把临额转固额,那么,是不是能直接从目前的33K提到143K或接近呢,这是唯一遗留的问题了。。。。
上面说过,图里的卡,临时额度的总数是几笔临额叠加的,除了4.9到期那笔外,其他早到期了,但是没收回,还叠加在总额里。
4.8,发来一条短信,提示临额将于明天到期,马上打客服,再次确认,临额会不会回收,客服说不会。
4.10,起床进动卡空间发现可用额度降回25K,可用额度已经超限6万多。(普提到33K,但是因为还有几笔新快线都剩最后一期没还,新快线结清前,提升的固额会被暂时冻结,无法使用,所以卡片额度还是25K)
因为之前有一期8K的新快现,还款当天(还没入账)马上又以新快现的方式拿出,所以,当时临时马上提升,但是这笔8K的新快现当时还没转变为临时,所以入账后,总授权额度减少了8K,这样,这次调临时,只能跳到小于等于总授权额度。
而如果额度外新快现转换成了临时额度,那么最低还款金额就会变成(20000+10000+300)*5%=1515
声明: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仅供网友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信银行的发展历程
1987年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成立中信实业银行。
1987年3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中信实业银行。
1987年4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中信实业银行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
1987年4月14日,中信公司董事长、中信实业银行名誉董事长荣毅仁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信公司原银行部经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改为“中信实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于4月份开始营业。
1987年4月2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中信实业银行经营外汇业务范围。
1987年4月2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发中信实业银行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
1987年4月29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中信实业银行工商营业执照。
1987年5月17日,新华社发布中信实业银行开业新闻。
1987年9月16日,中信银行在北京的国际大厦举行正式开业招待会。
1988年8月14日,中信银行首次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3000万元。
1989年4月,中信银行在国内首家同时开通路透社和美联社信息系统开展国际金融交易业务。
1991年10月30日,中信银行代表中信公司在日本东京第一次发行浮动利率日圆债券。
1992年3月,中信银行在国内首家开展速汇即付业务。同年5月,中信银行在国内设立第一台外汇自动取款机。
1993年7月,中信银行代理中信公司与财政部签订了1993年第2期国库券(非实物)承购包销协议,承销金额1.5亿元人民币,并首批取得了财政部认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债一级自营商资格。
1993年7月29日,中信银行代理中信公司在美国纽约发行了2.5亿美元的扬基债券。这是自1911年以来,中国企业首次进入美国市场发行的公募债券。
1994年3月9日,中信银行与美国运通公司合作开展速汇即付业务,是在国内首家开展此项业务的银行。
截止1994年,中信银行是中国唯一开展承销国外债券的金融机构。当时,已参加承销承销国外债券23笔,承销量达3.86亿美元。
1994年12月,中信银行代理中信公司向日本金融机构发行商业票据,成功筹措5000万美元和50亿日元贷款,这是中国企业以自己的信誉第一次在国外发行商业票据。
1995年11月,中信银行与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共同担任了承销美国福特汽车公司2亿美元小龙债的主干事,开创了中国金融机构参与承销外国公司债并担任主干事的先例。
1996年1月,中信银行作为首批会员参加全国统一同业拆借交易系统,第一个交易日即以迅速、准确的操作完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的第一笔交易。
1996年6月,中信银行在广州成功地推出了中国第一家全柜员制,实行面对面服务,并率先开办私人理财等商业银行新业务,专门为大额存款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1998年3月,中信银行与美国驻华大使馆签定了《中信银行代收美国非移民签证申请费备忘录》,根据备忘录,中信银行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沈阳地区的分支机构代理美国使馆收取签证申请费。此项业务的开展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本行是国内独家开展此种业务的银行。
1998年6月,中信银行作为唯一被钓鱼台国宾馆邀请的商业银行参加了美国总统克林顿一行来访期间的接待工作。中信银行以严谨的工作作风、规范化的服务标准、热情周到的24小时全天候服务,赢得了“鼎力相助,服务一流”的赞誉和锦旗。
1999年,中信银行正式推出中信借记卡,实现了全国通、全行通、银联通,一卡多户、一卡多能、一卡多用。“理财宝” 以其复合式智能理财的优越性备受市场青睐,并被国家工商局正式批准为国家注册商标,成为金融服务领域的第一个注册商标。
2000年,中信银行推出中信贷记卡,这是融信用授信、取款、转账、消费于一体的多功能银行卡,先消费,后还款,赋予持卡人真正的银行信用,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2000年7月,中信银行作为国内首家通过中国金融认证中心认证的银行,正式开通网上银行服务。
2000年10月28日,长沙市湘财城市信用社变更为中信实业银行长沙分行。胡罡同志担任副行长,主持全面工作。
2001年,中信银行协助中信公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一笔总额为人民币35亿元的10年期债券。这是本行首次作为主承销商承销的第一笔债券。
2001年7月和9月,在中信银行的积极倡议下,国内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业务、资金、信息、管理、人才等方面进行多元化、全方位的精诚合作和优势互补上达成共识,共同签署了《长沙宣言》和《苏州协议》。
2001年7月,中信银行在英国《银行家》按照第一资本进行的排名中,位居全球最大的银行排名第318位。在著名国际咨询公司穆迪的“财务实力评级”中,中信银行荣获国内商业银行最高评级。
2002年1月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正式向中信银行颁发商标注册证书,确认中信银行“理财宝”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可的注册商标,核定的服务项目范围包括信用卡发放、信用卡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
2002年2月 中信银行杭州分行被中央金融工委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全国金融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2002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按一级资本排序排出了全球最大的1000家银行,中信银行列第291位,首次进入全球银行300强。
2002年11月28日,IBM总包中信控股公司、中信银行统一信息平台项目签约仪式在京举行。此项合作标志着本行成为中国首家整体引进国际先进核心业务系统,实现软硬兼备的完整数据大集中的银行,同时该项目也是IBM在中国最大的服务项目之一。
2003年7月,中信银行在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最新排名中平均资本利润率位居国内各银行之首。
2003年10月6日,“2003中信家家乐——帕拉丁幸福之旅”活动胜利闭幕。
2003年11月25日,总行营业部国际业务贸易项下收付汇量突破100亿美元大关。
2003年12月8日,中信银行在京举行中信STAR信用卡新闻发布会,王军董事长将首张中信STAR白金卡发给了新浪网总裁兼CEO汪延先生。
2004年4月1日,银监会批复同意中信实业银行增资至140亿元。
2004年12月,中信集团公司向中信实业银行拨付资本金25亿元人民币。
2005年3月25日,银监会批准中信实业银行增资至177.9亿元。
2005年11月25日,中信实业银行正式更名为中信银行。
2005年底,中信集团公司向中信银行拨付资本金86亿人民币。
2005 年7 月,英国《银行家》杂志按一级资本排序排出的全球最大的1000 家银行中中信银行名列第200 位,进入了全球银行200 强。同时中信银行在中国商业银行排名中位居第七位。
2006年1月,中国《银行家》杂志公布了该刊物评选的2005年度中国十大金融人物,中信银行陈小宪行长入选。
2006年3月,由中国《银行家》杂志对国内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排名,中信银行在参评的13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位居第四位。
2006年6月,国际金融界的权威杂志英国《The Banker》在京首度发布了“中国银行业100强”排行榜,中信银行以其2005年末的业绩位列中国银行业第七位,同时在资产排名、最新平均资本利润率排名中亦位列第七,最新实际利润增长率排名位居所有上榜银行的第二位。
2006年6月,中信银行获得ASIAN BANKER主办的 “2006年度亚洲零售金融服务卓越奖” “战略及执行卓越奖”。
2006年6月,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的FCI年会上,中信银行被评选为最佳出口保理商服务质量进步奖,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FCI奖项的银行。
2006年6月,中信信用卡客服中心荣获由中国信息协会、亚洲客户服务协会、广东省信息协会、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共同主办,中国最佳客户服务评选组委会具体承办的“2005-2006中国最佳客户服务评选活动”之“中国最佳客户服务中心奖”。
2006年6月,中信银行“出国全程通”金融产品获得由《经济观察报》和香港管理专业协会联合举办的“2005-*2006年度中国杰出营销奖”银奖。
2006年7月,英国《The Banker》杂志中“世界1000家银行”的最新排行榜中,中信银行一级资本排名再度提升12位,从2005年的200位升至188位,同时总资产排名也由152位升至134位。
2006年8月,中信银行被亚洲货币(“AsiaMoney 2006 FX POLL”)评为中国地区最佳外汇交易服务银行,这是外汇交易服务领域最具权威性的一项评奖。
2006年9月,在“首届上海陆家嘴金融文化节暨第三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2006年会”上,陈小宪行长获“2006年中国十佳金融新锐人物”奖,同时中信银行亦获“2006中国十佳金融成长机构”奖。
2007年1月,经中国政府批准,中信银行整体改制为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6年12月31日依法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将完整承继中信银行的资产、负债、机构、业务等,并将继续从事原经营范围和业务许可文件上批准/核准的业务。中信银行已有的营业机构、商号、商标和咨询服务电话等保持不变,由股份公司继续使用,各项业务照常进行。
2007年4月27日,中信银行在沪港两地交易所同步上市。是继工行后又一家A+H同步同价上市的内地银行,也是A股市场上第九只银行股。
2008年9月中信信用卡客服中心荣膺2008年中国区唯一一家 “全球最佳呼叫中心”。标志着我行信用卡客服中心已跻身全球优秀呼叫中心前列。
2008年11月12日,由和讯网主办的“2008和讯银行卡发展与营销论坛暨中国信用卡测评发布会”在京举行,中信银行信用卡在此次测评中荣获“最佳发卡银行奖”,并同时获得“白金卡奖”、“金卡奖”两项单项奖,成为此次测评的大赢家。
2009年1月12日,中信银行荣获“第五届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十大影响力品牌”。
2009年1月30日,陈小宪行长出席中国与西班牙在金融、航空、能源、电信等领域合作签字仪式。
2009年1月31日,中信银行荣获《高尔夫周刊》“年度对高尔夫影响最大品牌”奖。
2009年2月,陈小宪行长连续第四次当选年度“中国十大金融人物”。
2009年2月,中信银行荣获2008年度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优秀交易成员”等称号。
2009年2月,中信银行首入英国《银行家》杂志品牌价值百强。
2009年2月12日,中信银行荣获“中国最具人气房地产金融信贷机构”奖。
2009年2月18日,中信银行成功推出多银行资金管理系统。
2009年2月28日,中信银行在“2008中国金融营销奖”颁奖典礼上喜获“最佳企业社会责任奖”等四项荣誉。
2009年3月03日,中信银行私人银行深圳分中心隆重开业。
2009年3月05日,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荣获VISA国际卡组织“2008年度卓越经营奖”。
2009年3月12日,中信银行与铁道部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09年3月15日,中信银行获中国外汇交易中心2008年度银行间外汇市场7项大奖。
2009年3月17日,中信银行荣获第二届中国理财总评榜四项大奖。
2009年4月,中信国航知音信用卡荣获“金融产品十佳奖”。
2009年4月09日,中信银行新一代现金管理服务平台成功上线。
2009年4月15日,中信银行在2008年监管评级中位居前列。
2009年4月18日,中信银行荣获《证券时报》最佳投资银行奖。
2009年5月,2008年中信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数据完整性在同类别银行中排名第一。
2009年5月,中信银行与中信集团及集团一全资子公司签订股份收购协议,同意以135.63亿港元现金对价收购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70.32%股权。
2009年6月01日,中信银行西安异地灾备中心机房正式启用。
2009年6月03日,中信银行个人网银5.2版本正式上线。
2009年6月25日,中信银行首推出国金融专属借记卡“回卡”。
2012年8月7日,在陈小宪执掌中信银行八年后,中信银行将迎来其新的掌门,建行执行董事、副行长朱小黄将出任新的行长,对朱小黄的任命很快将宣布。
2013年荣获中国品牌价值研究院、中央国情调查委员会、焦点中国网联合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品牌500强。
2014年3月11日,中信银行联合支付宝首发100万张网络信用卡。
2015年,将推出中国首个跨境人民币支付平台。
2015年11月,中信银行与百度合作,共同设立直销银行,该直销银行拟定名称为“百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出资方为中信银行和福建百度博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暂定20亿元人民币,拟由中信银行绝对控股。
2015年11月18日,百度与中信集团在钓鱼台国宾馆联合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百度与中信集团旗下中信银行发起设立百信银行。这是中国首家由互联网公司与传统银行深度合作、强强联合发起的直销银行,标志着百度在金融服务这个容量最大、最具增长潜力的垂直服务领域迈开了里程碑式的一大步。百信银行的设立在中国银行业发展过程中也具有标志性意义,开创了“互联网+金融”的全新模式。
2015年12月1日起,中信银行客户迎来“网银转账全免费”时代。该行宣布,即日起正式推出个人网银境内转账全免费的惠民服务,所有该行客户通过个人网银办理境内转账业务,包括异地和跨行转账均享受“0”手续费的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