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起,北京地区多家医院相继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部分医院还开设了新冠相关互联网医疗服务专门板块。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做好新阶段的疫情防控,拓展互联网医疗应用。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主任潘苏彦表示,目前,北京22家市属医院已全部开通了互联网诊疗服务,其中内科系统、儿科的就诊量比较高。今年北京“两会”,她也带了相关的提案,希望通过多方努力,推动实现互联网诊疗的医保患者可线上支付药品等费用。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主任潘苏彦。受访者供图
北京22家市属医院已全部开通互联网诊疗服务
“互联网诊疗的本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把优质医疗资源更多地去覆盖和辐射广大群众,近几年北京市医疗系统也一直在推动这方面的工作,目前,北京22家市属医院已全部开通互联网诊疗服务,很受市民朋友们的欢迎。”潘苏彦说。

她告诉记者,因为各医院性质、功能不同,开展情况也有所区别,内科系统、儿科系统的互联网诊疗量就比较高,很适合进行推广。在前一段时间,北京儿童医院每日的互联网诊疗量达到3000人次以上,占到了当日总就诊数量的40%。同时,很多医院还提供了送药上门的服务,也方便了市民就医问药。
记者了解到,现在自费病人通过互联网诊疗看病、拿药的流程非常顺畅,就诊完成后,快递员可以直接送药上门;如果需要通过医保支付的方式取药,患者还需要跑一趟医院取药,或者由快递小哥送药时携带医院POS机上门刷卡,很不方便。这也就成为了现阶段制约互联网诊疗发展的首要问题。
对此,潘苏彦今年专门带来了一份提案,希望能够通过多方努力,推动实现互联网诊疗的药品等费用通过医保线上支付。
“医保是一个全国的大系统,每种病症对应的药品种类不同,自付比例也不一样,当中会涉及费用分解等一系列情况。”潘苏彦说,经过与医保部门的沟通,目前,他们也正在积极推动解决这一问题。
借助物联网手段,互联网医疗将更便利
推行互联网诊疗后,除正常工作日外,医生们还可利用业余时间或一些碎片化的时间为患者提供咨询和诊疗服务。同时,也免去了一些郊区、外省份病人的舟车劳顿,对于分级诊疗、跨省远程诊疗都有促进作用。
这样的互联网医疗模式近几年正逐渐被市民认可并习惯。
潘苏彦觉得,互联网诊疗一定会是医疗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但也需要分步推动。“从以前必须到现场挂号,到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预约挂号就诊,患者的平均挂号时间仅需44秒,这些其实已经是互联网医疗带来的改变,各方都在齐心协力,希望能够方便市民就医,释放更多的优质医疗资源。”
对于互联网诊疗的发展前景,潘苏彦也保持了积极乐观的预期,她认为,借助一系列智能健康监测的物联网手段,能够打破医疗服务的时空限制,让就医过程更加便捷,就医体验也会更好。
“部分医院已经通过物联网手段来实现患者在家中的身体指标检测,比如,血糖指标在家中就能自测,结果可直接上传给医生,方便对病情作出判断。”潘苏彦认为,互联网医疗的最终愿景就是通过医学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医疗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为市民的健康带来更多福祉。
新京报记者裴剑飞
编辑陈静校对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