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起诉条件具备《信用卡起诉条件具备哪些》

信用卡诈骗立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信用卡起诉条件具备《信用卡起诉条件具备哪些》

     1.侵害的对象是国家金融票证管理制度、及与信用卡有关的公私财物等;2.实施犯罪的工具就是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骗取消费资金;3.犯罪实施人是具有刑事责任人的自然人。

   《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四)恶意透支的。

    冒用他人信用卡包括以下情形:(一)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二)骗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三)窃取、收买、骗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并通过互联网、通讯终端等使用的;(四)其他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

中信银行信用卡起诉标准

中信银行信用卡起诉标准:当中信银行信用卡欠款逾期三个月以上时,那么就会被中信银行起诉的,因为相关法规明确规定,当信用卡持卡人连续三个月都无法偿还最低还款额时,其信用卡发卡银行就有权利向法院提起诉讼。

并且不管你的中信银行信用卡欠款金额是多少,只要你逾期超过三个月,那么都有可能会被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偿还债务。

如果中信银行信用卡透支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并且经中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则构成信用卡诈骗罪,要被提起公诉以追究刑事责任,才会坐牢。关于恶意透支的数额,是指在第一款规定的条件下持卡人拒不归还的数额或者尚未归还的数额。不包括复利、滞纳金、手续费等中信银行收取的费用。

拓展资料:

中信信用卡诈骗立案标准信用卡诈骗罪立案的标准:

逾期超过三个月或银行两次催款后还拒不还款,且金额超过1万的;

刑法第19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恶意透支的。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中信银行隶属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信公司),创立于1987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中最早成立的新兴商业银行之一。2002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更名为中国中信(集团)公司,组建了以中信银行为主体的中信控股有限公司。目前,中信银行是中信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金融子公司

2022年信用卡起诉标准

法律解析:

大家都知道使用信用卡可以透支一定的额度,但是恶意透支信用卡就有可能构成犯罪,那么,2022年信用卡恶意透支立案标准是什么呢? 网 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2年信用卡恶意透支立案标准是什么 2020年信用卡恶意透支立案标准为在一万元,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的,构成 信用卡诈骗罪 ,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 刑事案件立案 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五十四条规定,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 身份证 明骗领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数额在五千元以上的; (二)恶意透支,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 本条规定的“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的。 恶意透支,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在公安机关立案前已偿还全部透支款息,情节显著轻微的,可以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 以上知识就是小编对“2022年信用卡恶意透支立案标准是什么”问题进行的解答,如果您需要更多法律方面的帮助,欢迎到网进行 法律咨询 。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三十条 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及双方已经提交给法庭的证据材料缺席判决。 按撤诉处理或者缺席判决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当事人自己提供的送达地址将裁判文书送达给未到庭的当事人。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