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接触”餐饮“热”起来了

随着餐饮业的全面复苏,在有序复工复产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降低用餐风险,餐饮行业从业者通力合作,“无接触”的新模式应运而生。近期,中国饭店协会与多家餐饮品牌联合推出的首批“无接触餐厅”在北京相继开业,餐厅营业后的实际情况得到广泛关注。
福客品牌总监苏琪超对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表示,“无接触”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保持距离,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别人负责。“无接触”并不仅仅是避免用餐过程中人与人的直接接触,“无接触”包括但不限于食材选购运输中、点餐送餐取餐中、用餐过程中等多个方面全程严格遵循“无接触”准则,有利于提高卫生安全水平。
扫码点餐对角入座控制距离
“无接触”堂食环境的其中一个方面在于出入餐饮门店变为“单向通道”,部分餐饮企业都开启了两个门,一个入口一个出口,类似大型超市的出入管理模式。
“单行比双行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概率低”,有门店实行了扫码点餐,如果堂食,进店后扫码点餐过程不与服务员近距离接触;如果外带,进店之前扫码点餐下单,备餐完毕后会有提示,可直接进门凭取餐码从取餐点取走,也不会和人近距离接触。
肯德基一位值班经理表示,在疫情暴发前,许多店内就配有大屏点餐机供顾客自助下单,现在店内外扫码点餐更加方便。“无接触点餐”的比例在不断提升,这是未来的大趋势,也迎合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此外,记者发现吉野家的每张大餐桌上都摆放了一个提示牌,上面写着“注意保持距离”,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同行的两个人要呈对角线坐下用餐,以减少接触。
配送机器人护航食品安全
部分餐饮企业如海底捞等开始使用机器人配送。
海底捞(六里桥店)的工作人员说,恢复堂食之后,配送机器人已经被新老顾客接受,当顾客下单后,机器人会根据订单要求在厨房领取送菜任务,后厨人员只需摆放之后输入目标桌号并点击“出发”,机器人就可以根据门店餐桌定位准确运到顾客座位旁边,并有语音提示取餐操作,全程不会和服务员近距离接触。
与此同时,记者发现,部分酒店大堂也有多个机器人到处穿梭,有酒店大堂经理说,这些配送机器人除了在餐厅传菜之外,还可以在餐厅进行空盘回收,在大堂端茶倒水,在室外一定区域内收发快递等。每个配送机器人每天在用餐时间段可以送餐100次以上,大约400盘菜品,相当于2名普通服务员的日工作量,既减少了人与人接触,又节省人力成本。
“无接触”采购原料配送
近日,记者发现在“兰州拉面”店附近的一个“无接触配送存放点”处,一辆运送原料的货车驶来,司机下车与门店打了一个电话之后,确认了卸货位置,卸货之后司机还进行了拍照,通知卸货完成并离开之后,门店的工作人员才出来取货,送货员说,线上下单、线下“无接触配送”已经成为了许多餐饮企业采用的办法,交接货物的时间没有变长太多,却避免了双方的直接接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安全隐患。
相对于餐饮企业的采购活动和堂食业务,餐饮企业的外卖业务是更容易实现“无接触”的,仅仅将送到顾客手中改为送到顾客要求的指定位置之后离开并告知速取即可。目前,“无接触配送”更成为餐饮企业外卖业务主推的送货方式。
相关专家表示,“无接触配送”是助力餐饮业快速复苏的重要手段,也是餐厅降低成本、提升服务的有效手段,更成为餐饮业智慧化升级的突破口。
作者:■本报记者王宸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