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用卡违约率《中国多少人信用卡处于逾期状态》

怎么计算中国银行信用卡的还款违约金

中国信用卡违约率《中国多少人信用卡处于逾期状态》

若您未能在到期还款日(含)前偿还最低还款额,银行将会按最低还款额未还部分的5%收取还款违约金。还款违约金的具体计算方法为:还款违约金=(最低还款额-已还款金额)×5%。

最低还款额未还金额在10元(含)以内时不计收还款违约金;逾期6期后将不再收取;计收金额不会超过本金。

以上内容供您参考,业务规定请以实际为准。

如有疑问,欢迎咨询中国银行在线客服。

诚邀您下载使用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或中银跨境GO APP办理相关业务。

中国银行信用卡利息和滞纳金是怎么计算啊?

如果您在免息还款期前未全额还款,将不享受免息还款期待遇,将按分段计息的方式计收由交易记账日起以实际欠款金额及实际欠款天数计算的透支利息,透支利率为日利率万分之五,按月计收复利,同时未能在到期还款日(含)前偿还最低还款额,除应支付贷款利息外,还应按最低还款额未还部分的一定比例向银行缴纳的违约金,还款违约金的具体计算方法为:还款违约金=(最低还款额-已还款金额)×5%。您可以通过中国银行信用卡微信公众号、手机银行、缤纷生活APP、客服热线等渠道查询欠款情况。

以上内容供您参考,业务规定请以实际为准。

如有疑问,欢迎咨询中国银行在线客服或下载使用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咨询、办理相关业务。

我国金融违约数据去哪里找

wind上可以直接查,已经整理好了。

6家银行中违约率最高的是 工商银行 达到4.12%,其次是 中国银行 4.02%,违约率最低的是 招商银行 ,只有2.05%。 对应的风险权重工行高达80.47%,而招行的风险权重只有38.74%。

个人金融业务数据集,可以作为银行场景下进行个人客户业务分析和数据挖掘的示例。这份数据中涉及到5300个银行客户的100万笔的交易,而且涉及700份贷款信息与近900张信用卡的数据。

数据(data)是事实或观察的结果,是对客观事物的逻辑归纳,是用于表示客观事物的未经加工的原始素材。数据可以是连续的值,比如声音、图像,称为模拟数据;也可以是离散的,如符号、文字,称为数字数据。在计算机系统中,数据以二进制信息单元0、1的形式表示。

我国信用卡的潜在危机

你还是自己搜些资料吧,1000字的论文,你就给人80分,恐怕没人干,呵呵,太廉价了。

我帮你搜了两段材料,从两个角度去阐释中国信用卡业务的风险,你自己去提炼吧,另外如果你认为还有其他因素,还可继续丰富。

1、信用卡ABS(信用卡贷款打包成资产支持证券)。在美国,即便ABS都出现了亏损,对于中国来说,更不言而喻了。花旗银行在全球的信用卡贷款规模高达2020亿美元,而其中有多达1110亿美元的业务被包装为证券化产品,并出售给了其他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转嫁了银行的风险。目前暴露的信用卡ABS危机是受到了全球通胀和美国经济步入衰退边缘带来的影响。一边是物价飞涨失业上升,一边房产价格下滑,消费者无法得到贷款,金融机构和消费者都面临沉重压力。”

目前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还处于萌芽期,信用卡证券化的定价体系更是严重缺失,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中国信用卡发展的风险。

2、信用卡泡沫:规模与安全 风险和收益。(见资料二)

——————————————————————————————————

资料一:

“对于不能再用房子价值来支撑开销的美国消费者来说,信用卡是他们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是研究机构RGEMonitor.com的分析师Christian Menegatti的判断。

8月1日,美国花旗集团提交的一份监管报告显示,其信用卡应收账款证券化业务出现三年来的首次亏损,额度为1.76亿美元。

这让研究机构和信用卡持有人都开始担心,如果信用卡违约率继续快速上升导致信用危机蔓延,那么这根稻草也将沉入水塘!

这是花旗银行自2005年以来在此项业务上出现的首次亏损。在过去3年时间里,信用卡证券化业务为花旗银行带来了35亿美元的收入,去年同期获得了2.43亿美元的盈利。

和其他银行一样,花旗集团将信用卡贷款打包成资产支持证券(信用卡ABS),以吸引那些寻找非联结公司债、市政债券及房贷抵押债券的固定收益的投资人。在信用情况良好的环境下,这些ABS因为高利率而受到欢迎,银行也因此提早收回贷款。

但从去年底开始,这些证券化产品的违约率迅速攀升。今年上半年,花旗集团的证券化产品信用违约率增加16%,违约总额高达21.6亿美元。

花旗表示,其信贷损失拨备及贷款损失准备金增至7.35亿美元,反映出净信贷损失增加5.67亿美元,而贷款损失准备金增加1.57亿美元。花旗银行在全球的信用卡贷款规模高达2020亿美元,而其中有多达1110亿美元的业务被包装为证券化产品,并出售给了其他机构。

中信银行市场分析部固定收益产品的分析师刘炜莉认为,“目前的违约率可能还不会让层级高的ABS出现违约”,因此从披露情况看来,花旗亏损是因为层级最低的信用卡ABS被留在自己手中,而贷款出现违约后最先损失的就是这部分证券。

————————————(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

资料二:

在美国,尚还有ABS,但是,目前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还处于萌芽期,信用卡证券化的定价体系更是严重缺失,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中国信用卡发展的风险。此外,与商家联合、以支付返点收益为主的盈利模式,也还未能得到业界的认同–根据麦肯锡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的商家返点率比欧美国家低30-50%。

快速增长的中国内地信用卡市场已经到达发展的三岔口–是一味追求规模重蹈韩国信用卡市场覆辙,还是优化发展模式,引入轻资产战略。中国银行们将如何应对,我们拭目以待。

自2005年以来,中国信用卡进入了几何级数的增长阶段,银联标准信用卡从2005年的50万张上升到2006年的313万张,并计划在2007年突破1000万张;而工行、建行、招商银行更是在2006年底突破了千万张的发卡规模(招商信用卡中心的某负责人告诉我现在其共有2600万持卡用户)。一些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短短两三年就号称实现盈利,打破了国际上自发卡之日起5-8年实现盈亏平衡的惯例。

中国信用卡市场的成长令世界瞩目,但这一现象背后却隐藏着危机。实际上,在新兴市场信用卡发展的早期,面对“无限庞大”的市场空间,很多国家都出现了银行“跑马圈地”式的竞争,发卡量短期内成几何级数的增长,银行迅速实现盈利;但快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几年前韩国的信用卡危机已经为全球信用卡银行敲响了警钟。

信用卡业务高速增长是件好事,但超速发展就会带来隐忧:在发卡量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信用卡的风险评估和风险转移体系很难跟上。以浦发银行为例,在发卡之初,银行采用了花旗银行的全球征信体系,要求申请人提供比较全面的个人财产收入和信用资料证明,结果10个月发卡量不足万张,此后银行降低了申请难度,月发卡量以30-40%的速度增长–可见,发卡量的快速增长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控制背后的风险。

目前,中国内地的信用卡贷款利率受到管制,日利率在万分之五左右(年利率达到18%以上),因此,各家银行在信用卡市场上的竞争只能通过提高透支额、降低手续费、免年费等方式来打变相的价格战。如,2006年以来,工行、农行等纷纷将信用卡取现的手续费从3%降至1%,民生更提出取现免手续费的优惠政策;同时,各家银行还不断提高透支额度,从5万元到10万元,甚至是100万元、300万元,大大突破了现行《银行管理条例》中规定的5万元透支上限。在此趋势下,即将出台的新《银行管理条例》很可能会将月透支额5万元的上限放松,以便为银行业普遍采用的额度竞争从法律上正名。

上述行为表面看是一种促销行为,实则以降低消费者透支门槛为代价刺激刷卡消费,为消费者过度透支埋下了隐患。以量取胜的台湾模式在台湾本地都遭遇了寒流,移植到内地是否会带来更大风险?

当前中国内地信用卡市场的超快增长已经引起各方的关注。2007年3月11日,银监会下发通知,严禁银行盲目发卡,要求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但是,面对风险银行为什么不适当放缓扩张速度,以更加稳健的步伐增长呢?原因就在于:对于新兴市场的银行,规模是信用卡行业的命脉,没有了规模就无法摊薄巨额的营销成本、人员成本、场地成本等。

有专家说,100万张卡是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盈利门槛,但激烈的竞争使信用卡行业的盈利门槛大大提高。仅以营销费用一项为例,2006年VISA在中国投入的广告费高达2亿美元,今年预计将达到5亿美元,表面看这些营销费用是由国际信用卡组织掏的腰包,但实际上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买单的还是国内的商业银行:VISA针对国内商业银行的收费有20项之多,如,对使用其品牌但不经由其网络交易的项目也要收取相当于交易金额万分之二的评估费等–这些营销费用都需要用规模来摊销。此外,银行自身也投入了大量的促销费用,例如,兴业银行推广双币种信用卡时,申卡成功并在30天内消费99元的用户,除免年费外,还可获赠价值200元的多士炉或电熨斗、吸尘器;而在浦发银行的一次促销活动中,申请金卡成功、并在第一个月刷卡满三次的持卡人,即可获赠价值1000元的飞利浦Hi-Fi音响一套。上述“赔本赚吆喝”的营销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消费者的刷卡透支习惯,促销是为了以后潜在的规模释放。

但规模的超速释放必然带来风险边界的扩张–无论是韩国,还是台湾地区,亚洲新兴市场的经验教训都表明,在信用卡市场的规模化初期,银行风险评估和风险转移体系的发展速度都显著落后于其发卡量的增长速度。但是,如果银行不进行超速扩张,信用卡规模化初期的巨额成本将成为新兴市场银行的沉重负担–银行陷入了规模与安全、风险和收益困局之中。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